“大户”在中药材交易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往往是指那些资金实力雄厚、诚信度好、交易量惊人、甚至能够左右行情的经营者。我们也经常在产地听到谁、谁、谁是某个品种的大户,找他买货准没错。在产地,大户是一种标签,是对经营者的肯定。

从白芍的自身特性来说,白芍的产地集中、质量稳定、规格明确、需求数量大的特点,按理说白芍应该是经营难度很小的品种,在白芍的经营过程中应该会涌现出很多的大户,但现实却事与愿违,要想做好白芍、做大白芍却并不容易。

因为白芍身处全国 的药材集散地,白芍在亳州并不愁出售,对农户、贩子来说易于出手。白芍经营门槛太低,只要不怕吃苦,都可以参与经营,这也造成经营白芍的人群众多,整个产业达数万人之多。集散地往往也是行情信息最发达的地区,行情比较透明,同质化又比较明显,再加上亳州人勤进快出的经营特点,经营者之间难以形成竞争力。

白芍是典型的一种传统的“露水集”交易模式,无论买与卖都要早早的起床,天不明成市,天明不久即散,买卖双方都很痛苦。对于买方来说,痛苦之事还不在于起早贪黑的辛苦,更是防不胜防的尔虞我诈。时至今日依然有农户和贩子玩着以次充好、掺假使杂的把戏,如果你看不透那他就乐了。“买不赢”是很多客商设身处地之后的感慨。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催生了白芍大货交易以委托代买的方式在集市上进行。这种代买的方式在中药材产地交易中极为普遍,看似解决了客商买货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收购方式不仅费工费时,质量更是难以把控,难以与企业需求标准直接匹配,给大货交易同样带来麻烦。

亳州人做生意比较奸猾,部分大收购商的信誉度极差,欺行霸市、明偷暗抢、坑蒙拐骗、偷梁换柱的事在历史上时有发生,有些不良习惯直到今天仍尚未杜绝。调包、过磅中动手脚、和贩子合伙欺骗外地客商等等,依然是当前个别收购商惯用的“作案手法”。大寺集的消亡,不能不说是大寺人自己断送了前程。凡是大客户来亳州收货,多数不敢交给这些大收购商,只能通过身边的熟人、朋友帮忙代买。这种委托式的代买,造成了白芍在大货交易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商,只能算是代收商。代收商靠提取佣金获利,他们只是白芍的“搬运工”,很多交易都是一锤子买卖,企业追求的信誉、质量更是无从谈起。有些代收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从质量、数量上下功夫,反而采取坑骗客户的手段获利。与其说是部分亳州人的奸猾,不如说是这种集市交易模式,助长了不正之风的盛行。

当然,这并不是在挖苦亳州人,反观这种行为又何止单单出现在一个亳州呢?在其他产区亳州人也是受害者,大家都活在一个相互欺骗、相互 的围城中。我们应该正视以前和现在出现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才能发现不足,找到短板;才能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原创信息,版权依法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yl/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