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药解: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半夏强于化痰散结,降逆止呕,能够治疗咽喉肿痛(如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头眩(无痰不作眩,小半夏加茯苓汤),胸胁苦满(小柴胡汤),咳嗽(半夏厚朴汤),结胸证(小陷胸汤)等证。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厚朴善于行气除满,下气平喘,在半夏厚朴汤方中能增半夏降逆散结之功。临床应用中厚朴与枳实、大*相配治疗痛而闭(腹痛胀满,大便不通)的消化系统症状(如厚朴三物汤);与麻*、石膏、杏仁等相配,治疗咳而脉浮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厚朴麻*汤)。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有利水消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之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有“久服安*养神,不饥延年”的说法,魏晋时就把茯苓当作养生佳品,清代慈禧太后为保健养生,在太医的推荐下,常令御膳房做“茯苓饼”。同时茯苓还被历代文人学士所赏识,其中北宋知名诗人,江西诗派祖师*庭坚曾作词一首以赞美茯苓延年益寿的作用,名《鹧鸪天》:“教服长松汤,遂复为完人,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结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茯苓在半夏厚朴汤方中助半夏化痰祛饮。临床应用中茯苓与白术、泽泻等相配治疗水肿、口渴、小便不利,水逆的五苓散证;与附子、白术等相配治疗心下悸、头眩、身眴动,振振欲辟地的真武汤证;与桂枝、白术等相配治疗水饮上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而脉沉紧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本方所用为生姜(鲜姜),生姜既是一种食材也是一种药材,能够扶正祛邪,散寒解表,和胃止呕,为呕家圣药,此外还可制半夏之*。干姜是生姜的生品,偏于温中补虚,除风湿痹,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生姜与干姜相比,生姜偏重于发散风寒(如桂枝汤),干姜偏重于温煦(如四逆汤)。民间有“生姜治胃干姜治脾”的说法。

:《本草汇言》“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一物有三用焉:如伤风伤寒,头疼骨痛,恶寒发热,肢节不利,或脚气疝气,邪郁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气郁结而中满痞塞,胸脯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设或上气喘逆,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痰火奔迫,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者所用不同,法当详之。”冯世纶教授在治疗咳喘类疾病应用半夏厚朴汤时常用苏子,取其下气定喘之意。紫苏在半夏厚朴汤方中芳香行气,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

五药合用,使郁散气行而凝结化。

方解

本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厚朴、苏叶而成。治七情郁结,痰凝气聚,逆而向上,贴于咽中,如有炙肉样,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后世医家多谓“梅核气”。症见:胸满喘息,咽干,咽部发热,疼痛,俗称“吭吭,收拾不利索”。宋陈无择《三因方》以本方减去生姜,名四七汤,又名七气汤,治情志不遂而形成的气滞痰阻,咽中如有异物。方中所含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治呕吐的祖方,《金匮要略》治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水停心下者。由此可知半夏厚朴汤不仅治咽疾,而且治胃中停湿停水之胸闷呕吐者。仲景用水洗过的生半夏,有*。后世认为,不宜与乌头同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半夏者44方,其中半夏与姜同用者多达35方,说明夏、姜同用,不仅*性大减,还可增加疗效,广泛应用,为经典配伍的小半夏汤。

应用

咳嗽,声音嘶哑,咽喉不利,胸闷腹胀,胃神经症,食欲差,可以本方加减。常配小柴胡汤加橘皮,进食很快。本方配伍严谨,一般不要做减味使用,包括生姜,对咽炎、声带水肿、眩晕症、妊娠恶阻、甲状腺肿等疾病同时出现咽部异物感者有良效。本方合吴茱萸汤,对胃炎、胃下垂、胃扩张无力、胃中停水、十二指肠憩室、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而同时表现有咽部异物感,口水多,舌苔白腻而湿,或呕吐者效佳。本方合四逆散,对七情失调所致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耳鸣、抑郁症、性功能障碍者,又有咽部异物感、手足发凉、大便稀、舌质淡苔白、气郁之象,常有使用机会。

张锡纯运用白芍心法

李可谈续命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tp/1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