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白芍
生白芍是中药里面的一种,把它切成片状以后,和其他的中药材搭配在一起使用,可以用来治疗各种不一样的疾病。 分类:补虚药-补血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原文赏析:1、:"芍药,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古人亦有单服食者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若取审看勿令差错。若欲服饵,采得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阴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土,一日夜熟,出阴干。" 药对: 生白芍+桂枝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痠疼,胸痹痰饮,经闭癥瘕。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利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白芍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起着桂枝辛散而不致伤阴,白芍酸寒而不致恋邪的相互制约作用。共起调营卫,和气血,益阴止汗之功。此外,桂枝温阳能振奋脾阳,白芍益阴缓急,二者合之可调和脾胃,缓中和里。 1、风寒感冒,发热头痛,脘腹冷痛。2、自汗、盗汗。3、月经不调。 内服:煎汤。桂枝6~12克,白芍6~12克。 《医宗金鉴》:“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通胃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张景岳认为:“盖桂枝辛散,芍药性敛,以芍药从桂枝则桂枝不酸,以桂枝从芍药则芍药不寒。”桂枝配芍药,见于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 生白芍+生地* 生地*,甘苦,寒。归心、肾经。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生地*,清热,凉血,生津。治瘟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血崩,虚劳骨蒸,咳血,便秘。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利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平肝。白芍敛阴抑肝、柔肝止痛。二药配伍,共制肝阳上亢。同时,养血滋阴、凉血柔肝效力大增。 1、吐血、衄血、斑疹。2、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潮热盗汗。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生地*9~30克,白芍9~30克。 《成方便读》:“夫人之所赖以生者,血与气耳。……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地*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二味为补血之正药。” 生地*配白芍,见于《太平圣惠方》地*散。 生白芍+赤芍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利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赤芍凉血活血为主。白芍养血敛阴为主。二药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养阴而不敛邪,泻散而不伤正。二药配伍缓急止痛、凉血敛阴功效倍增。 1、斑疹、吐血、衄血。2、肢体拘挛疼痛、腹痛、瘀血疼痛。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赤芍9~20克,白芍9~20克。 《本经逢源》:“赤芍药,性专下气,故止痛不减当归。苏恭以为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和血,端不出《神农本草经》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热疝痕者,善行血中之滞也,故有瘀血留著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敛也。其治血痹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应用,要在配合之神,乃著奇绩耳。” 赤芍配白芍,见于《博济方》赤芍药散。 生白芍+生附片 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利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附子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和营柔肝。二药一阳一阴,一寒一热,一收一散,相反相成,附子以温肾之真阳推动脏腑气血,助白芍滋养阴血。白芍酸收敛阴,兼缓附子燥烈,使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耗血。附子配白芍,则回阳而益阴、祛寒而止痛。 1、四肢麻木,关节疼痛。2、痛经。 内服:煎汤。附子6~9克,白芍9~15克。 《古今名医方论》赵羽皇:“……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的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 附子配白芍,见于《伤寒论》附子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tp/11069.html
- 上一篇文章: 山东苗木求购信息3月4日
- 下一篇文章: 益延寿丨药食同源话黑芝麻,除了益精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