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中医治疗十法
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且证型复杂,常虚实互见,寒热相兼,施治时务求把握主证,辨证求因,审因施治。作者根据临床辨证,结合罹病的相关脏腑,总结出十种简单且常用的治法。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寒、湿、热、痰、食积、气滞、血瘀、情志、虚损等因素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 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气机阻滞,必碍胃通降浊气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在脏属阴,胃在腑属阳,一阴一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系相对的平衡,以行消运之能事;如湿盛伤脾阳,燥盛伤胃阴,均可以破坏这相对平衡而罹病。故施治胃病常依辨证而肝胃同治或脾胃同治,以冀肝疏、脾运、胃和,则胃病自除。 胃病证型复杂,常虚实互见,寒热相兼,施治时务求把握主证,辨证求因,审因施治。根据临床辨证,结合罹病的相关脏腑,总结出十种常用治法。 01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之肝胃不和。证见胃脘痛胀,引及胁肋,胸闷嗳气,每因气恼而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可用四逆散、金铃子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或枳壳),苏梗,木香,砂仁,川楝子,延胡索,甘草。泛酸嘈杂,加煅瓦楞子;恶心呕吐,加半夏。 02理气和胃法 适用于中焦气滞,胃失和降。证见脘腹胀痛,脘梗塞,嗳气频,矢气觉舒,苔白腻,脉滑或细缓。 可用香砂二陈汤加味:木香、砂仁、白蔻仁、陈皮、半夏、茯苓、藿梗、苏梗、甘草。泛酸、嘈杂,加煅瓦楞子,煅蛤壳;恶心呕吐,加生姜。 03消食和中法 适用于食停气滞,胃失降和。证见胃脘胀痛拒按,呕恶厌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苔腻,脉滑。 可用保和丸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藿香,佩兰,厚朴,白蔻仁,神曲,山楂,莱菔子,白芍。积蕴化热,加*芩;大便滞下,加槟榔。 04温散寒法 适用于寒凝气滞,胃失降和。证见受凉则胃痛,喜温熨,热饮觉舒,肢冷形寒,泛吐清涎,肠鸣腹胀,苔薄白,脉沉迟。 可用良附丸加味:良姜,香附,吴萸,甘松,桂枝,白芍,甘草,神曲,煅瓦楞子。 05清化湿热法 适用于湿热阻中,脾胃不和。证见脘腹胀痛,便溏不爽,口苦,纳差,嘈杂吐酸,肠鸣矢气,苔*腻,脉滑数。 可用香砂平胃丸合香连丸加味:木香,砂仁,苍术,陈皮,厚朴,*连,蒲公英,甘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嘈杂吐酸,加煅瓦楞子。 06疏肝清胃滋胃合用法 适用于肝郁化热,热邪犯胃之肝胃不和;或郁火劫阴,胃失滋濡之肝胃不和。证见胃脘灼热疼痛,胸膈痞闷,心烦易怒,嗳气,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或口渴欲饮,大便燥结,苔*或*腻,舌质红少津。 可用四逆散、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川楝子,延胡,吴萸,*连,蒲公英,白芨,煅瓦楞子。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热邪伤阴,加玉竹、石斛。偏于阴虚者,亦可用一贯煎加味治之。 07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久病入络”。证见胃脘痛重胀轻,痛如针刺,痛位不移,拒按,嘈杂,泛酸,或呕血,黑便,或脘痛彻背,或脘痛引胁,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 用自拟消瘀汤(炒蒲*9克,炒灵脂9克,川楝子12克,制延胡9克,炙刺猬皮12克,煅瓦楞子30克,白芨15克,九香虫9克,甘草9克,制乳没各9克,蒲公英30克),常获显效。急性出血,予清胃泻火止血,可用安胃止血粉(白芨、大*等量研粉,6~9克,一日三次。 08温补建中法 适用于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证见胃脘隐隐作痛,缠绵日久,喜温喜按,饿时痛增,得食痛减,泛吐清涎,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可用*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芪、*参、白术、桂枝、白芍、干姜、炙甘草、大枣。腹中漉漉有声;苔白滑者,加茯苓、半夏、陈皮;气不摄血而呕血、黑便伴气短、乏力、脉细弱者,重用*芪、*参,去桂枝、干姜,加炮姜、白芨、乌贼骨。 09健脾理气法 适用于脾虚气滞,胃失降和。证见脘腹胀痛,嗳气,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苏梗、甘草。嘈杂、泛酸,加煅瓦楞子。纳差,加消导药。舌苔白厚腻,加藿香、佩兰。 10养阴滋胃法 适用于胃阴不足,胃失滋养。证见胃中灼热,隐隐作痛,口干舌燥,或渴欲饮水,或手足心热,头昏乏力,舌质红干,或舌苔中剥,脉细数。 可用自拟滋胃饮:北沙参,麦冬,石斛,制首乌,白芍,陈皮,蒲公英,白芨,甘草。嗳气,加苏梗;胃胀,加木香;嘈杂泛酸,加瓦楞子。 I免责声明: 本文选自:天地朝阳。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gx/6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北方种植的观花丛生苗,这8种最畅销
- 下一篇文章: 沈丘老城李庄芍花开,千亩花海引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