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整版点赞咱中国药都樟帮记
樟帮记忆 用刨刀刨出川芎片。 川芎蝴蝶片。刨出的川芎像极了蝴蝶。 “白芍飞上天”。有40多年中药炮制经验的陈和生,可以将1寸长的白芍切成多片,片片薄如蝉翼。徒弟张大敏一吹就飞上了天。 *柏骨牌片,用片刀削出的*柏厚约0.2毫米,薄如纸。 “七分润工,三分切工”,可见润工之重要。陈和生在和徒弟们分享润药的经验。 陈皮一条线。经侧刀切出的陈皮细如线。 航拍药材之乡——樟树市吴城乡*栀子种植基地。樟树大力发展*栀子、吴茱萸、车前子、枳壳的道地药材的种植,如今种植面积达21.7万亩。 通过碾槽,将片状、块状的药材碾成粉状。 枳壳通过挖囊、对折压扁后,上枳壳架定型4到6天后再切片,就成了凤眼片。 樟树阁皂山。药祖葛玄东汉时期在此采药行医。开创了樟帮药业的先河。 曾经药船穿梭、药商云集的樟树老码头。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中国药都”——樟树的这一美誉,离不开其独特的中药材炮制加工技艺。年,樟树中药材炮制技艺被列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樟帮药业始于东汉时期,药祖葛玄在樟树阁皂山采药行医,开创了樟帮药业的先河,至明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樟帮药业发展体系,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樟帮作为全国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不论炒、浸、泡、制或烘、晒、切、藏均独树一帜,使得樟树成为南北药材集散中心和炮制中心,并逐渐积淀起特有的樟帮文化。 樟帮中药材炮制,“制虽繁,不惜工”,其精湛工艺切制的中药饮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这其中樟帮的刀功起了很大的作用。樟帮切药的片刀、铡刀,面小口薄,轻便锋利,被称为“樟刀”,有着“老君炉中纯火青,炼就樟刀叶片轻,锋利好比鸳鸯剑,飞动如飞饮片精”的美誉。 樟树中药饮片外形美观,与润药关系极为密切。润药讲究“润功”。润药得当,既保证质量,又减少损耗。樟帮流传着“七分润工,三分切工”“润药的师傅,切药的徒弟”之说。有言道:“水分缓缓渗原药,内外含水匀一致,条坚者可微弯曲,块状者指甲能掐入,粗大者刺无硬心”。药太硬,伤刀又费力;太软,质次片不佳。 樟帮的饮片工艺亦独具风格。“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这形象通俗的比喻,便是对樟帮独特制作工艺的 诠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化工厂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加上从事中药材炮制脏、苦、累且收入微薄,老药工逐渐老去,年轻的不愿意干,樟帮中药材炮制技术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为了传承樟帮中药材炮制技艺,该市财*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余万元,用于补贴全市60多名樟帮技艺传承人、老药工及学徒工,每人每月至元不等。 夏末,记者来到樟树市庆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15年前,该公司一成立就请来了有着近30年中药材炮制经验的老药工陈和生,并一直注重继承和弘扬樟帮中药饮片加工的独特技艺。该公司经常开展培训、授课、练兵,通过老带新,如今已有新老药工近20人,其中9人享受市财*专项补贴。 “白芍飞上天”——记者真的在该公司看到了书本上描绘的神奇画面。经验丰富的陈和生早已升任公司副总,依然能将1寸长的白芍切成多片,片片薄如蝉翼。徒弟张大敏一吹就飞上了天! 但愿这些宝贵的炮制技艺能够代代相传,但愿樟帮这些美好的记忆永存 。 (来源:江西日报)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cd/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强霍山四种药材列入十大皖药重点建设
- 下一篇文章: 你家立冬吃什么原来全国的习俗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