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汤,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张秉成四物汤作为方剂学中养阴补血的基本方,当归,川芎,白芍,地*,四物配伍可谓经典,原方出自晚唐医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而其正式成为经典,应该归功于宋朝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书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记载四物汤归于妇科方剂,后世称为是“妇科 方”,功效养血调经,专主妇人血虚或寒凝血府诸症。(原文:“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那么究竟四物汤之四物是如何针对妇科疾病,我们从中药最基本的“归经”为线索,对方剂进行一些分析。

归经分析

从整体来说,此四味药的归经很有特色:君药熟地入肝、肾两经;臣药当归入肝、心、脾经;佐药白芍入肝经;使药川芎入肝、脾经;可见在归经上,四味药物总体均归属肝经。故本方功效是养肝柔肝为主,兼有固肾,扶脾滋养心神之功。清代医家叶天士有云是“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在生理上存在“经带胎产”,这些生理特点造成了女性在病理上容易出现阴血流失,月经是每月固定的血液流失,胎儿孕育和产妇分娩和白带分泌均需要大量“阴血”。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血”并非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血液,而是中医理论中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由水谷精微与肾精共同“得气”化生而成。(《灵枢·觉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其作用为濡养人体,化生精神。而肝在人体“血”的化生运行中起到的作用为“藏血”、“调血”。唐代医家王冰在其对《素问》的注释中提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而此次的“血海”,即为冲脉(也可理解为任冲二脉,其二者在主司生理上有类似之处)。而冲脉始于胞宫,故其主要功能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在女性,即为调解经带胎产的正常运行,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生殖功能才会正常。

回归病理状态

那么回到本方病理状态,因为经带胎产,“阴血”大量流失,致肝不能藏血则“崩中漏下、胎动不安,血下不止”,是冲脉血虚,生殖功能失司,则见月经不调,阴血流失则不能濡养,不荣则痛,故“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再兼有外感寒邪,寒凝成块,进而“恶露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故根据其病因病理,做四物汤:熟地味甘,性温,入肝、肾经。甘者滋养,温者散寒,养血散寒,又养肝固肾,从入药部位来说熟地为植物根茎,本就属阴,又善下行,故入肝经下行养血,其功为主,恰如其分;当归味甘,入肝、心、脾经,既护养肝血,又助脾统血,兼养心神,故与熟地互为君臣,其酒制后又可活血通络,进一步可止痛散痹;白芍味酸,性者微寒,略微制约前二者的温热之性,又入肝经助其收摄(酸主收敛);川芎味辛微甘,功效止痛,针对血虚痛经,十分合适。从总体来看,四物汤此四物,均为养血柔肝之品,在五行上又与“春、夏、秋、冬”互相照应:春对当归,夏应川芎,秋以芍药,冬有地*。以四季养四物,在治疗之余,平添一份“艺术”的气质,不得不赞叹先人之能。

现代用法

功效:补血和血,调经化瘀。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组成:熟地*15g;当归(酒制)15g;白芍10g;川芎8g;加减:痛经严重者可加桃仁,香附,延胡索;有便秘或大便艰涩,加火麻仁;兼有气虚者加*参,*芪;出现崩漏加艾叶,阿胶。禁忌:孕妇慎用。阴虚血热之月经过多、胎动漏红则非本方所宜。热性体质者宜将熟地换为生地。药学酒徒,一个骚气十足的药学生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cd/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