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中医人,周光白。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里头补气血、除风湿的经验。

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治病,想恢复健康,除了应对邪气以外,更要加强自己的“内功”。我们自己强大了,病邪再嚣张,也拿我们没办法。

老规矩,我给你讲一个医案故事。看完你就明白了。

话说有一个女子,当时56岁。什么毛病呢?就是类风湿关节炎。

数年来,此患多处就医,但效果差强人意。到后来,已经是双手手指关节变形,足趾关节也变形了,肿痛不已,屈伸不利。

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此人投中医。

刻诊,患者脉细弱,舌淡苔白。仔细询问,患者说,现在整个人十分畏寒,感觉浑身没力气,腰膝发凉酸痛。几乎身上所有的关节都酸软乏力,连行走都成问题了。患者担忧地说,再这么下去,恐怕自己得瘫痪在床了。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红参,甘草,白芍,生地黄。所有这些,每日一剂,1剂两煎分次服用。

结果如何?15天之后,患者医院了,表示症状大大减轻,身上好久没这么轻松有力了。

此后,原方改成丸药常服。大概一个月以后,患者可以上班参加劳动了。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患者。

你看,她有数年的风湿病史。毫无疑问,这是感受风寒湿邪。中医讲,这属于痹症。

但是,再一品,发现此人还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一面。

比如说,脉细弱,舌淡苔白,畏寒乏力。这是典型的气血不足。另外,患者肢体酸软,下肢无力,行走不变,腰膝冷痛,这显然是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所以这一身的筋骨,软得跟面条似的。

好了,现在的问题是,患者外受风寒湿邪的困扰,内有气血肝肾的不足。怎么办?单独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行,就得两手抓。

这里头,有生地、白芍、红参、茯苓益气养血。肉桂温阳,助气血的化生。气血不足的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养精血。肝肾不足的问题,解决了。

致此,扶正的问题告一段落。下一步要做的,是驱邪。独活、细辛、秦艽、防风,可以祛风除湿散寒。这就是在治标。尤其是独活和细辛,力道深入,善于搜剔藏于筋骨间的风邪。这对久治不愈,或者年高的患者来说十分适合。

你看,经过这么一番扶正驱邪的调理,患者的问题就能得到妥善解决了。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面用了一张古方——独活寄生汤。这可是一张宝贝方,对年高久病的痹症患者来说,很有价值。

它的作用,就是祛风湿、止痹痛,同时又补肝肾、养气血。主治,就是痹症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中医讲,久病伤肾。风湿、类风湿这样的所谓痹症,日子长了,一定伤气血、伤肝肾。哪怕你年轻的时候得病,到老了,也会因此而气血不足。

所以说,我们务必重视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和外感风寒湿邪的关系。两者一内一外,相互牵扯影响,又彼此叠加积累。内里正气不足,外邪就难以驱散。外邪不散,又加剧正气受损。治疗之道,就是双管齐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cd/1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