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 的专科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左手脉法

左脉寸、关、尺对应火、木、水,水生木、木生火,对应心、肝、肾。右脉寸、关、尺对应金、土、水,土生金、金生水,对应肺、脾、命门。左脉火降血下,右脉气升水布。

左寸定膻中穴,在尺定关元穴。后面讲奇经八脉时会详细讲,为什么左右手的脉定位在人身前后的部位不一样,这涉及任脉和督脉的问题。

左脉阳虚脉,寸脉心阳虚是桂枝证,关脉肝阳虚是吴茱萸证,尺脉肾阳虚是附子证;左脉阴(血)虚脉,寸脉是阿胶证,关脉是白芍证,尺脉是地*证;左脉火热脉,寸脉是*连证,关脉是*芩证,尺脉是*柏证。

1阳虚脉

左寸脉,阳虚是桂枝证。桂枝证见三个脉:浮、缓、大。另外,桂枝证的抓独法是抓汗,手心有汗是桂枝的独证。浮脉 主表证,表证用桂枝。表证不解,麻*汤都要用桂枝,更不要说桂枝汤了。第二主虚证,治疗太阴脾虚的处方是桂枝汤,或者小建中汤。在后面讲六经在经时会讲:为什么吴述伤寒杂病论研桂枝汤是太阴病的方。

为什么浮脉主虚?《金匮要略》上讲:“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劳之为病,其脉浮大”,“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从这些条文可究。知,浮脉可以是表证,也可以是虚证。虚证脉浮是阳气外越所以小建中汤要重加芍药,甚者加龙骨、牡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用收敛药、潜阳药,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浮脉是桂枝汤证、小建中汤证、麻*汤证,方中都有桂枝。如果是沉脉呢?沉脉是附子证,用麻*附子甘草汤,发热去甘草加细辛。

桂枝证还有一个脉是大脉,《金匮要略》上说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皆为劳得之。”大脉也是劳证,处方还是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者小建中汤。当然单用桂枝汤的疗效就差点儿了,因为脉大,虚阳外浮,要重加芍药成小建中汤,或者加龙骨牡蛎。

桂枝证的脉大需与白虎汤证鉴别,“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一个有力,一个无力桂枝独证是浮、缓、大、汗。缓,是心动过缓,桂枝可以增加心率,所以可治脉缓。

我们对比两个方:防己地*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两方的共同点是都洽疗精神症状,如狂、发狂,都有脉浮,即都有桂枝证。怎么加以区别呢?

脉浮就是桂枝证,如果患者发狂,就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发狂不能用芍药,因为这种发狂是亡阳发狂,亡阳故去芍药。这里的亡阳是伤阳的意思,不是气真的亡了。那么防己地*汤呢?要看尺脉,尺脉如掉下去就用防己地*汤,因为肾不足。两方从脉象上区别,就很简单:尺脉沉用防己地*汤,尺脉没有问题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左关阳虚,是吴茱萸证。吴茱萸在厥阴,是弦而无力的脉,一定是没有力气的脉。《金匮要略》上说:“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这就是指弦而无力的脉,绝脉或者是弦虚欲绝的脉,都是吴茱萸证。

左尺沉迟是附子证,定在关元穴。“脐下悸”,脐下指就是关元穴,是附子证,可用真武汤治疗。“心下悸”,指的是膻中穴,是桂枝证,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少阴之为病,脉微细”,说的就是尺脉。

如何定桂枝加附子汤证?从手心(劳宫)去定桂枝证当摸到手心潮,就是桂枝证;手背凉是附子证;如患者发热怕冷,或者手脚冰凉,就是桂枝加附子汤证

或者可再摸尺脉有力还是无力,或者再问患者有无腰疼,因为附子证定在腰阳关穴。桂枝加附子汤证可以有脚抽筋,因为里面有芍药甘草汤。桂枝汤证怎么没有抽筋呢?因为患者没有经过发汗,如发汗多了,伤阳又伤阴,“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发汗以后抽筋很正常。

只要我们明白了这些内容,即使不去背条文,所有的症状也能推出来。我们看病很简单,一摸患者的手,手心潮,桂枝证;手背凉,附子证,就是一个桂枝加附子汤证。可再摸脉浮不浮,尺脉是不是无力,问问腰疼不疼。要区别什么呢?手背凉要区别厥阴病和少阳四逆证的问题。因为厥阴病也可以冷,但脉细欲绝;少阳是弦而有力的脉,很好区别。

最近,有一个卵巢癌患者,摸手心潮,桂枝证,摸手背凉,附子证。学生说是桂枝加附子汤证,但一看口唇干裂,是温经汤证才对。手背凉,三阴独取少阴,要么在少阴,要么在厥阴。这个手背凉在厥阴经,患者是生殖系统肿瘤,就是温经汤证。但是吴茱萸性燥,担心温阳的药燥,影响肿瘤,用麦冬,把燥性镇住。

大家注意看温经汤里麦冬的剂量。《金匮要略》中讲:“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伤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述寒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杂病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手心潮,论桂枝证;手背凉,附子证,或者在厥阴经;口唇干裂,那就是研究温经汤。温经汤证的脉要么是弦而无力,要么是弦细欲绝。

左手脉法,一定要比较寸脉与尺脉。前面讲的防己地*汤,就是比较了寸脉和尺脉。阴阳脉法以部位定阴阳。定阴阳,定浮沉,定升降,都要比较寸脉与尺脉。

另外,左寸是汗,尺脉是精,我们要把汗与精的问题想清楚。

2阴(血)虚脉

左寸脉芤是阿胶证。《伤寒杂病论》中含阿胶的处方有白头翁加甘草阿胶、当归建中加地*阿胶汤、*连阿胶汤、猪苓汤、大*甘遂汤、*土汤。

其中,白头翁加甘草阿胶证,是厥阴病,其脉弦而无力,除了阿胶证的寸脉芤,还有个弦而无力脉;当归建中加地*阿胶汤证,其脉大,含有桂枝证;*连阿胶汤证,其脉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猪苓汤证,其脉长,尺脉长;大*甘遂汤证,其脉沉,阳明腑实大*证;*土汤证,其脉微,阳虚出血。弦大、细、长、沉、微,六个脉,就把这六个处方给确定了,而左寸脉都是芤脉。

平脉法的特点是以脉定药,以药定方。再结合抓独法,看病就很简单了。近似于《*帝内经》中所说的:“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左关脉大是白芍证。白芍可以见弦脉,弦脉是兼脉,不是决定脉。决定脉是在左关的大脉,用芍药去收敛脉气。

第左尺脉细是地*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微为五章阳微,细为阴细,细脉就是地*证。《金匮要略》虚劳篇中讲:“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虚脉的特点为平善盗汗,用地*。左尺阴与阳,肾精化阴阳,一个附子证,一共个地*证。

3火热脉

阴虚脉讲血下,火热脉讲火降。怎么降火?左寸数是*连证,考虑*连相关的处方。如果左寸数,但是有停顿(促脉),就是西医讲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还是*连证,如葛根*芩*连汤证。把*连阿胶汤的阿胶和芍药,换成葛根和甘草,就成了葛根*芩*连汤,还是用*芩配*连。*芩配*连是清心火的标准配伍。为什么?因为木生火。

左关脉弦是*芩证。比如血证用*连阿胶汤或者*土汤,都有*芩。清心用*芩配*连;清肾,如下部的出血,用*芩配地*,因为水生木,木生火。比如三物*芩汤,治疗妇人产后感染, 代表性的是治疗产后子宫感染。

当然三物*芩汤还治其他证,不一定就是感染,很多病都可以使用,不要局限在这里。失血证只要见到尺脉细,关脉弦,那就是三物*芩汤证,不管各种原因的出血,如手术、外伤、生产、流产,等等。三物*芩汤的演变是当归贝母苦参丸,男子加滑石。当归贝母苦参丸是个细长脉。细脉是因为有地*;长脉是因为病位在下焦,所以要加滑石。

左尺脉长是*柏证。滑石定在右脉,这里讲左脉。*柏是长脉,代表方是四妙散或者白头翁汤。小便不好,可用四妙散;大便不好,可用白头翁汤。

三、右手脉法

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定在三个穴位:风府、至阳和腰阳关。左右手的区别在于什么?因为督脉长、任脉短,在下一章奇经八脉中我们会详细讲。所以左手的寸关尺和右手的寸关尺定的位不一样,左手的寸脉和右手的关脉前后对应,前胸和后背。右手脉多一个风府穴,把寸脉提上去了。

1气升

气升水布,火降血下,首先讲气升。长短定气运,气机的升降用脉的长短来定。右寸短,是*芪证,不管血压高还是低,只要右寸短就可用补中益气汤来提气。右关脉软是人参证,还有个独证——其背恶寒。

真武汤变附子汤,因为“其背恶寒”,故去生姜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因为“其背恶寒”;四逆加人参汤也是因为“其背恶寒”。我们把人参定在至阳穴,使用人参的指征是在至阳穴周围不舒服。右尺脉短,用山药,剂量要大,可用30~90克。

2水布

肺为水之上源,脾主治水,肾为水之根。肺为水之上源,用麻*,病位在风府穴,脉浮紧。麻*证患者的特点是怕风,喜欢戴帽子,风吹头疼。右寸主人,因肺主呼吸,所以麻*能够行水,发表利水。服麻*不发表就利水,要么出汗,不出汗的人就利尿。《素问·疟论》上说“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素问·热论》中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伤寒论》的太阳病脉证提纲讲“头项强痛”,即属风府受寒。

第二个药是白术,特点是濡脉,在中部。中部候脾,与大便有关系,60g生白术也能通便。第三个药是附子,特点是尺脉沉微,主出,候肾,主小便。

左手脉是沉迟,右手脉以沉微为特点。需要区别的是,尺脉沉而有力是大*证。附子有一个独证:腰疼。腰不疼也可以用附子,用了附子以后可能会疼,继续服药就不疼了。附子走行十二经,追风除湿,用了之后,可以出现病变部位的疼痛。

右手定气升水布的关键是什么?定气升的关键是长与短,定水布的关键是浮与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长短定升降,浮沉定出入。

举个例子:右寸脉紧定麻*,如尺脉沉,那就加附子麻*配附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细辛附子汤主之”。如果关脉是濡脉,加白术,麻*加术汤、越婢加术汤都可以。

3热化证

右手热化证的脉:右寸数是寒水石证,右关大是石膏证,右尺长是滑石证。右尺脉长,用滑石,这种人小便不好。

举个例子,右脉尺长,用滑石,《伤寒杂病论》中的处方有当归贝母苦参丸加滑石、猪苓汤、百合滑石散。其中,当归贝母苦参丸加滑石治小便不利,猪苓汤配阿胶是芤脉,百合滑石散其脉微数,情志有问题。用平脉法可以很简单地把这些方剂区别开来。

小结:

学习脉学首先要抓住十二脉,脉位的浮沉定表里,脉形的大细定虚实,脉体的长短定升降,脉管的弦软定阴阳,脉流的滑涩定气血,脉率的迟数定寒热。通过十二脉法,把脉象图学透彻,脉象图已经把张仲景的阴阳脉法、五行脉法和气运脉法都融通了进去。

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气运定病机。把寸、关、寒尺,人迎、寸口、少阴和浮、中、沉,来、至、去相互对杂病应。阴阳是根据脉性和脉位来确定的。脉位还可以确定五论脏——肝脾、肺、肾,然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就确定了。再根据脉定升降出入、表里浮沉。

三焦与卫气营血都可反应在脉里。当然,六经的脉还有个阴阳气交的问题。阳明脉掉下去,少阴脉升起来。太阳在寸,太阴和厥阴在关,阳明和少阳也在关。区别在于左右手的定位以及虚实不同,少阴心脉在寸,而少阴肾脉在尺。

血管的张力决定脉的弦软,可以确定是肝的问题,仅是虚实不同而已。血管的充盈程度决定脉是大脉、细脉还是芤脉。血流的畅通程度就决定了滑脉、涩脉,决定了是痰湿还是瘀血,其中虚的是血液浓缩。

脉搏的强度,强的洪脉,弱的微脉,这是由心输出量决定的,要么气虚、要么阳虚,如参附汤。基础代谢低的脉搏都表现为微细迟合在一起。为什么?心输出量低,血管收缩,心率减慢。从脉形上辨大脉、细脉,可以辨虚实,反应血容量,这是形的问题。从脉力上辨洪脉、微脉,也可以辨虚实,这是气的问题。

再定左手和右手的脉。左手的脉火降血下,寸关尺对应的是火、木、水。

寒化证:左寸浮、缓、大脉是桂枝证,左关欲绝脉、无力脉是吴茱萸证,左尺沉、迟脉是附子证。

热化证:火降对应的脉是*连证左寸数,*芩证左关弦,*柏证左尺长;血下对应的脉是阿胶证左寸芤,白芍证左关大,地*证左尺细。对应人体的穴位:左寸定膻中穴,左尺定关元穴,所以脐下悸用真武汤,心下悸用苓桂术甘汤。

右手的脉,气升水布。

水布:右寸浮紧是麻*证,右第关濡是白术证,右尺沉微是附子证。

气升:右寸脉短是*芪五章证,右尺脉短是山药证,右关脉没有力量的脉是人参证。对应平的人体穴位:右寸定风府穴,怕风吹,用麻*;右关定至阳脉法穴,其背恶寒,用人参;右尺定腰阳关穴,腰疼,用附子。

热化证:右寸数是寒水石证,右关大是石膏证,右尺长是滑石证,还是肺脾肾的问题。

我们讲了平脉法图,根据这张图把脉定穴位上,可直接把药抓出来,对比《伤寒杂病论》就能出方。比如左尺脉沉迟无力,定附子,穴位定在腰阳关,此属少阴寒化证,用四逆汤;如果有饮邪,用真武汤;如果兼背寒,用附子汤;如果是肿瘤,有形质的问题,用栝蒌瞿麦丸。根据平脉法治病,就这么简单。

本文摘自《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吴雄志著。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cd/1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