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缓急止痛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9、30条讲了一个方子: 芍药甘草汤。 组方: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 服用方法:上两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29条曰: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30条曰: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功能主治: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芍药甘草汤一方,在《伤寒论》中仅以治疗太阳病误服桂枝汤而使阴阳皆伤,经过治疗阳虽恢复,而营阴仍不足,无以养筋,致使脚挛急一证。除此以外,别无所载。但临床运用本方治疗的病证,不仅仅如此,其治疗范围较为广泛:1、吴遵程曰:专治荣中之虚热,其阴虚阳乘至夜发热,血虚筋挛。2、魏氏家传方:治湿热脚气,不能行步。3、朱氏集验方;治足弱无力,行步艰难。4、《医学心悟》:治腹痛。 本方的药物组成,看来很简单、平易,但如能加减适宜,灵活运用,效果竟有出乎意料者。药方:芍药、炙甘草,共二味。 芍药能滋阴液、和血脉、养筋脉、解痉挛。炙甘草补中缓急。芍药、甘草合用共为酸甘化阴之剂,善能柔肝、养阴,滋养血脉而解痉挛,另一方面又可强壮筋脉,以治筋脉弛缓而无力。人身之筋脉强壮有力,刚柔相得,运用伸屈灵活自如,都要依靠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如果气血一旦失调,筋脉失其温养,则会产生各种病患。由于邪伤阴液,致筋脉失养,既可导致筋脉的枯槁而发生挛急之证,又可导致筋缓而松软无力,不任使用。在治疗方面,凡属于此种病理机制范围的,概以和血养阴,濡养筋脉为治疗原则。芍药甘草汤,一方能兼二用,既可治疗因伤阳而致的筋挛,又可治疗因伤阴而致的筋缓诸证。对于因肝阴不足,肝血亏损引起的“筋痿”证也有一定的效验。鉴于上述情况,在临床上曾将本方运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及多发性神经炎的患者,虽然未必能治愈,但对其证状的改善上有一定的作用。 一、筋痿《内经》云:“肝主筋”,“肝藏血”。下肢无力之“筋痿”的发生主要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如果邪热久羁,耗伤阴液,致使肝阴亏损,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其所养而弛缓无力,日久可致四肢痿弱不任使用,形成“筋痿”之候。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此病,大抵可以获效。如果病情比较轻,如行走无大的障碍,仅是走远路及爬坡、上楼梯时感到下肢痠软无力,上肢不能举重物等这类型的病证,用此方治疗,适当加减,见效较速,治愈率较高,如果病情较重,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步履不能自持,困卧床第者,单纯用本方治疗,似不能胜任。需和其它药物配合,多服、久服,虽不一定短时间能治愈,但对证状改善上有明显的效果。 病例一:张XX,男,55岁,农民。自觉上下肢无力一年余,每行至一公里以外的路程即感到两腿痠软无力不任使用,需坐下来休息数十分钟以后才能行走,两上肢也不能举重物。患病以来曾服过不少滋补药品,如虎潜丸,健步丸之类,毫无效验,且病情日见加重。患者四肢软弱无力。脉弦而数,但还可走近路,荷轻物,其它方面均属正常。给服芍药甘草汤原方,前后共20余剂,上下肢再不感到痿软无力,恢复了正常。处方: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 病例二:任XX,女,47岁。经内科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住院月余证状无甚改善,遂改用中药治疗。患者于半年前,曾感觉嚼食时两咀嚼肌无力,继则四肢无力,不任使用,两眼脸下垂,颈项不能自持,终于困卧床第,翻身、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需人扶持。患者四肢瘫软无力,坐立皆需人扶持,时时自汗,面色微现潮红,喘息吐痰。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脉数大无力,舌质呈镜面,有裂纹。证属阴血亏损,津液枯竭,筋脉失养,弛缓不用。白芍40克,炙甘草30克,*参15克,乌梅10克,生*芪15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服15剂后,咳喘、吐痰、自汗皆愈,肢体痿弱有明显好转,坐起皆可自主,并能下床扶杖行走二、三十步。宗前方加减又服二月之久,所有证状已减十之七、八,并能操持少许家务。又宗上方加减制为丸药常服,以巩固疗效。 二、抽搐(属伤津者)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津液损耗,营血不足,筋脉失去其濡养而导致僵硬、强直、挛急、疼痛。此病多发于四肢,也可见于身体的其它部位。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此病,往往可以彻底治愈。但如现脉迟手足冷,兼有阳虚证者,可以酌加一些姜、桂之品以助阳气,温筋脉。典型病例:田XX,女,28岁。患周身抽搐三年多,每天起床时发一作次。发作时四肢抽搐、蜷曲,舌强不能语,痛苦万状,必至两小时后才能逐渐缓解。或者在发作时能沉睡1-2小时,也能缓解下来。多方面医治,二年来没有效验。治以芍药甘草汤为主,加勾藤、木瓜、当归等共服30余剂,后又以此方治成蜜丸,继服两个月,诸证痊愈,以后未复发。按:本例患者,患此较为严重的全身抽搐二年多,据说自患病以来概以镇惊、熄风、温筋发表之剂治之,不仅对证状毫无改善,而且越治越重。综合其脉证显然是津枯血燥,不能濡养筋脉所致。当是之时,滋阴养血尚恐不足,何况再久服大量温燥之品,重劫阴液,怎能不使病情恶化!抽搐之证,属阴液不润和“寒则收引”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属感受风寒造成抽搐者概少。所以辨证需详,用药方能无误。如果一概投以镇惊、熄风、发表之剂,真是“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三、腹痛腹痛绕脐,肠中无实积者,则是由于气血虚衰,阴阳失调,导致胃肠挛急作痛。证见痛作时腹部拘急不舒,强烈绞痛。以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或酌加助阳之品使阴阳调和,腹痛自止。典型病例:任XX,男,14岁。患腹痛三个多月,曾用过一些驱虫剂、祛寒剂以及消导药品均无效。每日拂晓至早饭前发作,发作时自觉绕脐剧烈绞痛,并有抽挛牵扯的感觉,饮食和大小便均正常。服芍药甘草汤加桂枝、干姜二剂痊愈。 刘渡舟医案 腿肚转筋 贾某某,男,53岁。 左腨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而腿不能伸直,患侧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切其脉弦细直,视其舌则红绛少苔。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绌急所致。 用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共服4剂而愈。 鼠蹊沟筋疝 李某某,男,25岁。 右鼠蹊沟肿起如鸡蛋大,不红,用针管抽之无脓液。自发现肿包后,右腿随之拘紧难伸,一用力则剧痛难忍;脚跟不能落地,须扶杖行动。脉弦细数,舌红而少苔。此为阴血不足、不能滋养筋脉,筋失血养,燥而拘挛;今筋聚成疝,结于厥阴之经,虽高起似肿,而非脓血水液;脉弦主病合于肝,细数又为血虚阴伤之象。 投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4剂后肿包消退,大腿能伸,足跟落地,乃弃杖而愈。 化脓性髋关节炎 周某某,女,12岁。 右臀被踢后数天,局部红肿、疼痛,右腿难伸,某院诊为“化脓性髋关节炎”,久治无效。患女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右臀红肿灼手,针管可抽出少量脓液,右腿蜷屈不伸。脉弦细而数,舌质绛而苔薄白。系足少阳胆经之气血瘀滞而化热伤阴,结*于“环跳”所致。宜平肝理血、和阴解痛,以缓解筋脉之拘挛;然后清热消肿,以疏散少阳之*气。 以白芍24克,炙甘草18克。2剂后,小便排出白色粘液甚多,右臀肿痛随之减轻;效不改方,又续服2剂,右腿逐渐伸开。 转用:当归、赤芍、花粉、甘草节、浙贝、丹皮各10克,银花12克,川芎、陈皮、白芷、防风、乳香、没药、穿山甲、皂刺各6克。3剂后,红肿基本消失;又服芍药甘草汤3剂而愈。 双髋股头缺血性坏死 杨某某,男,33岁。 始由右腿髋关节疼痛,行动困难;2个月后,左腿亦痛,不能步行;随之肌肉萎缩。某院诊为“双髋股头缺血性坏死”后,就治于我科。脉弦细,舌红绛苔薄。乃肝阴虚而血不荣,筋脉拘紧是以作痛。治当和血柔筋、止痛缓急、疏利血脉。 投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3剂后,痛减安睡,两腿轻松。转方用当归、赤芍、花粉、甘草节、丹皮各10克,乳香、没药、川芎、浙贝、陈皮、山甲珠、皂刺各6克,银花12克。3剂后再以《金匮》赤小豆当归散与芍药甘草汤交替服用2个月可弃杖步行,X光复查两腿髋股头血运通畅。 结语本方的适应证限于阴液耗损不能濡养筋脉而造成的孪急、筋缓诸证有明显的效果。如属于阳虚寒甚,筋脉失于温煦所导致的痉挛,即“寒则收引”者,则不属于本方治疗范围。关于肢体无力不任使用之证,用本方治疗属于“筋痿”范围的有效。如肌肉痿缩,用此方治疗效果不佳。药物的用量,成年人炙甘草、芍药均需用到40-50克以上,即使需要加别的药物时,也要突出甘草、芍药之量,量小效果不佳。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zz/2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方一百首003芍药甘草汤下
- 下一篇文章: 白芍菊花紫菀毛知母龙胆草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