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同实异名称相似而功用不同药物的比较
治癜风好方法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313/4353562.html1柴胡与银柴胡 (1)相同点:两药名称相似且均有退热之功。 (2)不同点:银柴胡能清虚热,除疳热,尤善治疗阴虚发热、小儿疳热; 而柴胡能发表退热,善治外感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 2*连与胡*连(1)相同点:两药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 (2)不同点:胡*连善退虚热、除疳热; 而*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要药。 3羌活与独活(1)相同点:两药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夹湿表证,头痛。 (2)不同点 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治疗头痛属太阳者。 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羌活为弱,多用于风寒湿痹在下半身者,治头痛属少阴者。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配伍应用。 4络石藤与海风藤(1)相同点:两药均能祛风通络,常用于风湿所致的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及跌打损伤。 (2)不同点 海风藤:性微温,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 络石藤:性微寒,尤宜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者。 5猪苓与茯苓(1)相同点:两药均利水消肿,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不同点: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 而茯苓性平和,能补能利,既善渗泄水湿,又能健脾宁心。 6白茅根与芦根(1)相同点:两药均能清肺胃热而利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须为用。 (2)不同点: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 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优。 7代赭石与磁石(1)相同点:两药均为铁矿石类重镇之品,均能平肝潜阳、降逆平喘,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及气逆喘息之证。 (2)不同点:代赭石主入肝经,偏重于平肝潜阳、凉血止血,善降肺胃之逆气而止呕、止呃、止噫; 磁石主入肾经,偏重于益肾阴而镇浮阳、纳气平喘、镇惊安神。 8白术与苍术(1)相同点: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 (2)不同点: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宜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 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宜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 9白芍与赤芍(1)相同点:两药均有止痛之功,可用治疼痛病证。 (2)不同点: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 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 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 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 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10北沙参与南沙参(1)相同点:两药均以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或补肺胃之阴,清肺胃之热)为主要功效用治肺、胃阴虚证。 (2)不同点:北沙参清养肺胃作用稍强,肺胃阴虚有热之证较为多用。 而南沙参尚兼益气及祛痰作用,较宜于气阴两伤及燥痰咳嗽者。 11天冬与麦冬(1)相同点:两药既能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对于热病伤津之肠燥便秘,还可增液润肠以通便。 (2)不同点 天冬:苦寒之性较甚,清火与润燥之力强于麦冬,且入肾滋阴,还宜于肾阴不足,虚火亢旺之证。 麦冬:微寒,清火与滋润之力虽稍弱,但滋腻性亦较小,且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又宜于心阴不足及心热亢旺之证。 12龟甲与鳖甲(1)相同点:两药均有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之功。均宜用于肾阴不足,虚火旺盛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 (2)不同点:龟甲善于滋肾,鳖甲善于退虚热。 此外,龟甲还兼有补血、健骨、养心等功效,还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 鳖甲还兼软坚散结作用,长于治疗癥疲积聚。 13菊花与野菊花(1)相同点: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之功,用治痈肿疮疡。 (2)不同点 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著,长于解*消痈,疮痈疗*肿痛多用之。 菊花:辛散之力较强,长于清热疏风,上焦头目风热多用之。 14五加皮(南五加)与香加皮(北五加)(1)相同点:两者均能祛风湿,强筋骨。 (2)不同点:南、北五加皮科属不同,功效也有不同。 南五加皮无*,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较好; 北五加皮有强心利尿作用,有*。 15川牛膝与怀牛膝(1)相同点:两者均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 (2)不同点: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16川贝母与浙贝母(1)相同点:两药均有清热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之功,用治热痰咳嗽以及凛病、疮*、乳痈、肺痈等。 (2)不同点:川贝母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 浙贝母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 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 本文节选自《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常用中药识记实训教程》,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zz/10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学习经方的体会胶艾汤与当归芍药散都治妊娠
- 下一篇文章: 国医名师魏长春治脾胃病常用12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