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名医朱丹溪丹溪心法对自汗的认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 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上热下寒多汗、湿热多汗、体虚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汤、逍遥散、桂枝汤、潜阳封髓丹、龙胆泻肝汤、牡蛎散;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头面部多汗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治疗多汗症的常用穴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本文给大家介绍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对自汗的认识和有哪些治疗的名方。 朱丹溪 朱丹溪是元代 医家,原名朱震亨,因为他的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故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医术高明,经常患者服用几幅药就痊愈,所以被人称为“朱一贴”、“朱半仙”。代表著作包括:《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其中《丹溪心法》里面记载了他对疾病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药。 丹溪心法 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丹溪心法》的“自汗篇”和“盗汗篇”,为了更好的反映朱丹溪的原义,文中会先给大家把原文列出来,然后再给大家分析一下。 原文:“自汗篇: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东垣有法有方,人参、*芪,少佐桂枝。阳虚,附子亦可少用,须小便煮。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汗,凉膈散主之。痰证亦有汗。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注解:首先朱丹溪介绍了自汗常见的原因,前面的文章我们介绍到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而朱丹溪对自汗的认识更为的全面,认为除了气虚和阳虚之外,血虚、湿、痰也是自汗的常见原因。东垣指的是在朱丹溪之前的另外一个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提出了气虚自汗 人参、*芪、桂枝,阳虚比较明显的可以加附子,当然这里指的是熟附子,前面文章也提到过医圣张仲景的桂枝加附子汤也是治疗阳虚自汗的常用方剂,文中提出附子需用小便煮,古代童便常被作为中药药引使用,不过现代很少用童便当药引了。对于体内火重的人,火蒸体内湿气,也可以导致自汗,用凉膈散清火泻热治疗,热去则汗止,前面文章中提到的仲景的栀子豉汤、白虎汤、大承气汤都是泻热止汗的方法。痰重的人也会有汗,这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这里所说的痰主要指的是无形之痰。文后说自汗大忌生姜,因为生姜有发汗开腠理的作用,不过这个不是 的,此处只是指的自汗的人平时不适合吃太多的生姜,但是很多治疗自汗的名方中都用了生姜,比如桂枝汤、小柴胡汤、就算朱丹溪治疗自汗的很多附方也有生姜,不过生姜只能少用,不能用太多,一般生姜配合大枣可以起到调和营卫、顾护脾胃的作用。 自汗常用人参补气 原文:“(附录)或问湿之与汗,为阴乎,为阳乎?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也。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露,露为雨也。阴湿下行,地之气也。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甚则寒中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言其壅也,不出也,以明其湿审矣。《内经》曰: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亡阳,不任外寒,终传寒中,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无形可见者也。又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故阴阳偏胜所致也。” 注解:文章开头朱丹溪将出汗和体内湿气比作自然界的雨和露,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帝内经》也提到阳加于阴谓之汗,和朱丹溪有类似的意思,大体意思是阴液为汗液的基础,阳气为运行、蒸化阴液的,阴阳调和则汗出如常,阴阳失调则汗出失常。文中提出汗出亡阳,阳气不足则阴相对偏胜,严重者可出现寒湿中阻的情况,气虚的人可以表现出外寒的症状,比如恶风、怕冷等,虽然内热重的人开始可以表现为蒸蒸出汗,但是时间长了阳气受伤,最终会变为体寒,这里提到了多汗导致的体质转变,因为大量出汗,阳气受伤,内热体质的人也会变成大寒的体质,由于阳气亏虚,导致肌表不固,外寒侵袭,最终变为内寒、痹寒。人的体质可以通过气色、脉象等来判断。中医素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所以在内为心血,在外则为汗,提到了心血与汗的密切关系,还提出自汗多由于心肾亏虚所致。 提到阴虚则燥热自汗,阳虚则手足冰凉而自汗,提出了阴虚阳虚失调导致自汗,且阴虚、阳虚自汗的基本区别。 将人体出汗和湿气比作自然界的雨和雾 原文:“玉屏风散:治自汗。防风*芪(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 注解:玉屏风散是朱丹溪首创,后被后世医家奉为治疗气虚肌表不固出汗的 方剂,我前面有一篇文章详细论述了气虚自汗的典型表现,及玉屏风散的应用注意事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一篇文章《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气虚?治疗气虚出汗的良方玉屏风散》。朱丹溪以白术量 ,白术补气固表,健脾化湿,现在很多医家也喜欢以*芪为主要,*芪也有很汗的补气固表的作用。这里也验证了前面文章中关于生姜的认识,前面说自汗大忌生姜,但此处还是用了生姜,说明生姜只是不适合大量服用,作为方中佐药还是有治疗自汗的作用的。实证者不适合使用本方。 白术 原文:“治自汗,虚弱之人可服。*芪(蜜炙)防风川芎山茱萸肉当归炒白术肉桂炙甘草五味子人参(各一两)白茯苓(一两半)熟地(二两)肉苁蓉(三两)上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注解:本方与补气血的名方人参养荣汤比较类似,但本方相比人参养荣汤更适合于自汗病人,因为方中加了防风遇收于散,山茱萸肉补肾阴、收敛止汗,本方补气血、补肾阴、收敛止汗的方剂,适用于体虚、气血亏虚、肾阴亏虚的自汗者。方中以肉苁蓉用量 ,肉苁蓉虽说温补肾阳,但温而不燥,为平补之良药,适合于肾虚自汗者。实证者不适合本方。 肉苁蓉 原文:“调卫汤: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麻*根*芪(各一钱)羌活(七分)生甘草当归梢生*芩半夏(各五分)麦门冬生地(各三分)猪苓(二分)苏木红花(各二分)五味子(七个)上作一服,水煎热服。” 注解:上次讲到头面部多汗的时候谈到过本方,自汗多由于卫气不固所致,本方名为调卫汤,专为调理卫气虚弱而设,文中提到本方主要治疗湿气重、表虚不能耐受风寒的自汗者。方中羌活发散在表的风寒湿,古代名医治疗多汗症常常不是单纯的止汗,而是发汗与止汗并用,使在表的湿气发散出去了,卫气才能调和,本方集补气固表、收敛止汗、化湿、清热滋阴、活血通络于一方,以起到调和卫气的作用。方中以*芪、麻*根用量 ,提示本方还是以补气固表止汗为主要的作用,而且*芪为补卫气的 药物。本方有活血药物,孕妇、备孕或凝血功能异常、胃溃疡者不适合使用本方。 *芪 原文:“温粉:牡蛎青皮麻*根藁本糯米防风白芷。上为末,周身扑之。” 注解:此处朱丹溪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外用治疗自汗的中药粉剂,本方牡蛎、麻*根止汗,藁本、防风、白芷发散在表的风寒湿,青皮舒肝行气,糯米有条理脾胃的作用。诸药合用,外用止自汗。 麻*根 原文:“何首乌末,津调封脐妙。” 注解:何首乌为补肝肾之阴,乌发的常用药物,生首乌还有通便的作用,此处记载何首乌外用封脐治疗自汗效果妙。根据何首乌的功效一般还是主要用于阴虚体质者。 何首乌 原文:“*芪建中汤:*芪肉桂(各三两)甘草(二两)白芍(六两)。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个,入汤少许,水煎服。” 注解:*芪建中汤为医圣张仲景的名方,但仲景方用的是桂枝,此处改为肉桂,桂枝为治疗自汗的常用药物,配合白芍为调和营卫的 药对,此处改为肉桂一般多用于阳虚所致的自汗;仲景方本有饴糖的,主要起缓急止痛的功效,此处主要用于治疗自汗,故去饴糖。本方为治疗气虚兼有营卫不调自汗的 方剂。本方白芍用量 ,可以起敛阴止汗的作用。内热重者不适合用本方。 白芍 原文:“凉膈散:连翘(一两)山栀大**芩薄荷叶(各半两)甘草(一两半)芒硝(一分)上以水煎服。” 注解:本方为以泻代清的一代名方,为后世医家广泛使用,适用于上中二焦火旺兼有大便不通者,内热去,则自汗止。本方为寒凉之药,若阳气、脾胃虚寒者不适合。 连翘 本文主要记载了朱丹溪对于自汗的认识和常用方药,由于古文比较深奥,所以文后给大家注解了一下,但不一定能够完全反应朱丹溪的原义,所以把原文附上,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见解,欢迎在评论里面留言,以供大家学习参考,以上方药所标注的剂量均为原书剂量(一般为成人常用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用量,孕妇、备孕妇女慎用。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重大疾病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猜你还想看: 经常出汗暗示4种疾病!中医按这3个穴位,悄悄止汗! 手汗、脚汗、自汗、盗汗该吃什么中成药,汗多的人一定要了解 自汗盗汗浑身大汗淋漓?教你正确止汗法,从此全身清爽! 治疗“盗汗”的专方!中年盗汗、更年期盗汗、小儿盗汗,它都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zz/10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2月25日中药材求购信息
- 下一篇文章: 养眼睛,张仲景无意间留下一方营卫一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