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竟可治十几种病这一炮制绝技正在失
中医的智慧 寒热温凉,性味归经,每一道炮制工序,都是为了让药性充分释放。炮制的过程,就是去除*性、提炼药性的过程,炮制后的中药,百炼成材,药效显著。炮制中药如此,教书育人亦是如此。作者|李荆涛 编审|梁慧玲 编辑|谭深 本文共字,阅读时间3分钟 如果有人说一味西药可以治疗几种,乃至数十种疾病,你可能会说:骗子!而如果有人告诉你一味中药因为“炮制”方法的差别,其药性就可以天差地别,你会相信么? 你不仅应该信,而且应当更加自信一点,因为中医研究“炮制”已经研究了几千年! 以中药里十分常见的大*为例,生大*因其“味苦性寒,泻下作用峻烈”,是一味药效暴烈的泻药;但如果将其蒸熟,生大*变成了熟大*,它就成了跌打损伤的常用药;而如果采用酒制技艺,酒制大*又能够用于热病时疫,还是治疗月经停闭的不二之选。 但炮制的神奇并未停止。 如果将大*炒炭,它可以凉血化瘀,对于大便下血、痢疾、凉血止痛有奇效;而如果将大*醋炒,制成醋大*,既可治疗湿热内阻、下痢,还可以与其他药材配伍治疗痛经闭经、产后血瘀腹痛等症,堪称中药药性里的“七十二变”。 但大*的“七十二变”仅仅只是中药炮制技艺的一个缩影。中药炮制分为净制、切制、水火制等多个类别,仅水火制法就有浸、煮、煎、炼、炒、熬、炙、焙、炮、煅、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几十种技法,加之樟树帮、建昌帮、京帮、川帮等多种流派的改良,堪称博大精深。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绝技,中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正在随着一代又一代老药工的去世,渐渐消亡于工业化的浪潮之中,如若再不加以大力保护,数代之后,诸多炮制技艺真的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见到了! PART.1 “纸片槟榔”与“白芍飞上天”的尴尬 中药材的加工中,想要让药性充分释放,切片的厚度就必须尽可能的薄,这也是药工们的基本功。 85岁的河南禹州老药工朱清山,用了70多年练成了一门绝技——将一枚长度不过3-5厘米的槟榔切成数百片薄片,手起刀落,大如枣、硬如石的槟榔转瞬间变成多片薄如蝉翼的槟榔切片,这些切片形如飘羽,放在手心轻轻一吹就会随风飘落,号称“纸片槟榔”。 而“樟帮”传承人丁社如的成名绝技则是“白芍飞上天”,一截3.3厘米的白芍在他的铡刀之下,硬生生被切成了多片,每一片都薄可透光,如梦如幻,轻轻一吹,如雪花般在满天飞舞,他也凭借这一技艺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手工切制中药饮片数量之最”。 但“纸片槟榔”与“白芍飞上天”的背后,却是满满的无奈。 朱清山今年已经85岁,尽管这门技艺惊艳绝伦,举世无双,但所带的徒弟仅有寥寥数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没有耐心坐在铡刀前,年复一年的学习基本功,方便快捷的切片机正在占领柜台。 生于年的丁社如如今也已63岁,“白芍飞上天”也更多的成为了展会常客,为了推广中药炮制技艺,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依然要奔波在一线,一次次的表演,一次次的为中医药文化站台呐喊。 毕竟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和他们一样,愿意花10年,甚至20年,去学习一门手艺了。 PART.2 苦、脏、累 这位老药师的徒弟只有一个 处境尴尬的不止有刀功。 不久前网络大火的纪录片《本草中国》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致力于传授剧*中药-附子炮制技艺的老药师刘香保带着妻子离开家乡,住在大学附近的出租屋里,但这一届大学生里,愿意学习附子加工工艺的却只有一个。 附子所含有的乌头碱有剧*,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方可去除,其中最为关键的“煨”需要在寒风中坚守一天一夜,随后的“蒸”还需要再坐水蒸14个小时,漫长的等待和心血的煎熬方可让*性消散,但也正是这种漫长的等待,让技艺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格外艰难。 而高水平药师的老去让传承更为紧迫。 当仁文化发现,在现仍存世的中医炮制技艺传承人中,多数年龄都已超过60岁,甚至许多已超过70岁,能够传承技艺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 以“九蒸九晒”为例,“九蒸九晒”是多种药材常见的炮制工艺,不仅耗时繁复,一道工序动辄需要蒸制三天三夜,晒一天,晾一夜,反复九次,需20-30天才能成品,且细节极多,稍有不慎则难以达到要求。 “蒸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水有冷热之别,火有文武之分,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怎么能参透奥妙?”在73岁的老药师王泰科的眼中,即便是一缕火苗,也有百种变化。但一旦王泰科这样的老药师去世,这些有关水与火的珍贵经验将瞬间失传。 如今,绝大部分药厂已经放弃古法,改为直接蒸制18个小时一次成药。 PART.3 著书收徒炮制大师们倾囊相授 为了传承宝贵的中药炮制经验,向来讲究家学渊源与流派传承的中医也正在放弃门派之别,广开门庭。 数十年来,川派炮制技艺传承人胡昌江一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努力寻找传承人,一方面,他开设炮制技艺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编写《临床中药炮制学》,将自己多年来的川派中药炮制经验汇总出版,将毕生所学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 “如果我退休,教研室就只剩下了6个人还在专攻炮制,多数人已经转变了研究方向,但我在年已经找到了3个徒弟,我会将我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交给他们。”胡昌江说。 与此同时,金陵杨氏炮制技艺传承人——94岁高龄杨文琪先生和几位 徒弟已开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了多位新药工,并开设了一处面积达平方米的药房加“传承基地”,手把手培训愿意学习杨氏技艺的员工及新药工,希望将这一技艺活态传承下去。 而师承丁社如“白芍飞上天”技艺的樟帮炮制技艺传承人颜干明则开办了江西古汉中医药技能职业培训学校,更加年轻,更富有闯劲的他希望通过“产学研销”一条龙产业链,解决技艺传承人的生存与发展难题,让更多人能够放心学习中药炮制。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本文由当仁文化原创,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或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yl/5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赵绍琴温病学讲座赵老如何力挽狂澜,精细辨
- 下一篇文章: 桑寄生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