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这一症状,在医学实践中常常不会孤立存在,而是伴随着其他多种症状一同出现。它既可以在表证中观察到,也可以在里证中显现。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腰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风寒湿邪、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在表证中,腰痛常常与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相伴。这时候,患者的脉象多表现为浮脉,表明邪气浮于肌表,病情相对较轻。治疗方法多以解表散寒、通经活络为主,通过发汗、温通等方法,使邪气从体表排出,从而缓解腰痛症状。而在里证中,腰痛则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阻等因素有关。此时,患者的脉象多表现为沉脉,表明邪气深入脏腑,病情相对较重。治疗方法多以调理脏腑功能、活血化瘀为主,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消除腰痛症状。除了脉象之外,腰痛的症状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因此,在治疗腰痛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1.脉浮

《伤寒论》第三条所描述的“太阳病”,涵盖了发热与否,但必然伴随着恶寒、体痛,以及呕逆等症状。这里的“体痛”实际上也包括了“腰痛”。在脉象上,伤寒病患者多表现为三部脉皆浮。若患者同时出现恶寒、发热,口中和,那么可以给予麻黄汤进行治疗。而当患者感到腰背部疼痛,同时伴随着恶寒发热的症状时,葛根汤将是适宜的选择。此外,当患者的脉象表现为浮紧,发热恶寒,同时伴随着口干、烦躁和腰背疼痛时,大青龙汤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若患者的寸脉浮细,重按无力,寸脉沉,同时感到周身关节,特别是腰部酸痛,那么可以考虑使用麻杏苡甘汤。同样,《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十一条中也提及了一种与风湿有关的疾病。这种疾病会使患者感到全身疼痛,发热,并在日晡时分症状加剧。这种病症是由于出汗后受风或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所导致的。对于这种病症,麻杏苡甘汤同样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生薏仁,它的味甘微寒,根据《神农本草经》所述,它能够治疗筋急拘挛和长期风湿痹痛。这使得它在治疗风湿相关的疾病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2.脉沉

脉沉主里,其象如同水波之深邃,多暗示体内有水液停留。腰痛,这一症状所涉之处,恰似下焦之地,其脉象表现亦多在尺部。当患者腰痛牵连后背,感觉不适,尺脉沉时,葛根汤这一古老的方剂,便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葛根汤,这一源自《伤寒论》的经典药方,条文虽未明言其脉象,但分析其药物组成,我们可推测其脉象应为浮脉,多属太阴病范畴。然而,当体内水饮为患,脉象往往转为沉脉,病性亦转向少阴。此时,便需在葛根汤基础上,加用利湿之药,如茯苓、苍术、附子等,以调和体内水液代谢。曾有一位27岁的男性患者,腰痛不舒已逾十年。观其舌象,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我辨其为少阴病,选用葛根汤,并加入茯苓、苍术、附子等利湿药物。因患者大便偏干,我又巧妙地加入2克大黄,意在借鉴大黄附子汤之意,同时发挥大黄入血分通络的功效。患者服药七剂后,腰痛竟如奇迹般消失,脉象也变得浮起,大便也恢复了通畅。由此可见,葛根汤在临床上对于腰部肌肉发板、僵硬、酸痛不适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葛根,这一神奇的中药,其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在解项背强急方面独具特色,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言,葛根可治“诸痹”。这一古老的智慧,经过千百年的验证,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为后世医者所传颂。尺脉沉,象征着体内寒湿之气下注,且聚集在腰部,从而引发了腰痛、腰凉的症状。这种寒冷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蔓延至臀部和下肢,令人难以忍受。对于女性而言,寒湿的影响还会表现为白带增多,带下如水;而男性则可能出现阴囊部位潮湿、发凉的情况。在这样的症状背景下,肾着汤成为了一个合适的治疗选择。肾着汤所描述的腰凉痛,是那种从里往外散发出来的冷感,表面看似无恙,但内里却感觉空荡荡的、冷飕飕的。因此,肾着汤的主要症状便是腰痛,下半身仿佛坐在水中,腰痛绵绵如坐水中,腰部重得如同带着五千钱一般沉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16条便对肾着之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我曾经治疗过一位25岁的女性患者杨某,她便是受到了腰痛、腰部怕凉的困扰。她总感觉腰部像是没有穿衣服一样,寒风嗖嗖地往里吹,口中和,带下量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滑。根据她的症状,我断定这是寒湿下注所致的肾着汤证。因此,我为她开具了肾着汤原方,经过一周的治疗,她的腰痛症状完全消失了,重获了健康与舒适。后世的逍遥散,它的根源在于肾着汤。这款药方在肾着汤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当归、白芍、柴胡、薄荷等药材。当女性患者除了腰痛的症状外,还伴随着情志不畅、月经不调、乏力失眠等问题时,逍遥散便能发挥出其独特的疗效。经方,作为时方的基石,其深厚的底蕴和精妙的组方原理,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有些时方,正是基于经方的原理,经过创新和演化而来。只要我们能深入理解经方的精髓,熟练掌握其方根的运用,时方便能如臂使指,运用自如。甚至,我们还可以根据经方的方根原理,自行组方,为病患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然而,要想真正用好经方,我们必须具备深厚的经方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gx/1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