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补阳更厉害的是通阳,一个中成药,通阳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阳气充足、百病揭除。 所以说身体的阳气一定要充足。 即使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还是会有很多人经常手脚冰凉,吃点凉食就拉肚子的情况,典型的阳虚症状。 那么阳虚该怎么呢?其实有很多时候,通阳,比直接补阳效果更加厉害! 为什么呢? 因为寒湿过重,导致气血瘀堵,从而形成寒凝血瘀的病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单纯地补阳,虽然能够增加体内的阳气量,但是却没办法驱散寒湿,更没办法打通气血瘀堵的通道。 所以你不管怎么猛补阳气,这寒湿都是祛不干净的。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通阳!通阳能够打散瘀堵,疏通经络,使阳气能够顺畅流通,从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该怎么通阳呢? 医圣张仲景,有一剂通阳良方叫白通汤。 方子由附子、干姜、葱白组成。 附子和干姜具有温阳散寒功效,葱白则能通阳散寒,引导附子、干姜的力量遍布全身,驱散寒湿。这种通阳散寒法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症状,还能从根本上打通气血瘀堵,使寒湿无处藏身。 医案: 赵女士,62岁,年3月5日初次就诊。有一次午饭后突然感到心前区隐痛、胸闷、气短、大量出汗、四肢冰冷,但随后自行缓解。此后,她常常感到胸闷延伸至咽喉,呃逆后有所减轻,平时容易出汗、畏寒怕冷、疲劳、头晕、食欲不佳、睡眠良好、小便困难、排便费力。舌质淡红有裂纹、苔薄白稍腻,脉涩、重按无力。 赵女士曾患胃病,两年前进行了胆囊切除手术,右膝关节有骨质增生。诊断结果为胸阳痹阻、气血瘀滞,治疗应以通阳宣为主。于是,给她开了桂枝汤加减,药物包括桂枝、桃仁、白芍、白术、干姜、旋复花、淫羊藿、葛根、党参、薏仁、炙甘草。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三次服用。 二诊时,赵女士的胸闷症状已明显缓解,但未继续服药。某天午饭后再次出现两次心前区疼痛,均自行缓解。次日晚上9点左右再次发作,疼痛持续约1小时,剧烈约20分钟,呈绞痛,拒绝按压,甚至心痛彻背,伴随全身冷汗,四肢发凉。医院诊治并做相关检查,胃纤维镜显示:浅表性胃炎。 就诊时,赵女士表现为乏力、怕冷、食欲和睡眠尚可、口干喜欢喝温水。决定采用温经活血通心阳的疗法,处方为白通汤合乌梅丸加减,药物包括制附子、薤白、干姜、乌梅、细辛、桂枝、枳实、白芍、川芎、木香、金荞麦、炙甘草、黄连。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建议患者必要时服用速效救心丸。经过治疗,赵女士的精神状况好转,病情稳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gx/15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露为霜,三秋过半新京报
- 下一篇文章: 脾胃虚寒怎么办脾胃虚寒喝哪些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