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赤芍与白芍的一字之差,差异到底有多大
芍药作为药物应用的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汉代赤、白芍混用,统称为“芍药”,自《神农本草经》始至唐代,历时七百余年中医药学著作沿用“芍药”一名,功效主治均无差异,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虽明确区分了赤、白芍之名,但只是以花的颜色不同而区分,没有实际意义。直至宋代《太平圣惠方》才明确了赤、白芍功效、主治的区别,正式将白芍、赤芍作为两味单独的药物沿用;明清以前的诸多本草、方剂著作,如《滇南本草》等,从其花色、根色、炮制法各方面对白芍、赤芍进行了鉴别。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白芍、赤芍的记载经历了由粗放到细化,由简略到繁多,由模糊到清晰的演变过程,直至今日完全独立开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虽然赤、白芍均属毛茛科植物,性皆微寒,同入肝经,常用于肝系诸证,且皆反黎芦,不宜用于阳衰虚寒之证,但其植物品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白芍主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而赤芍主要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和卵叶芍药(草芍药)的干燥根。白芍夏、秋季均可采挖,而赤芍则主要在秋季采挖。 芍药之名称,有两种解释:其一,绰约的音转,因芍药花容绰约而得名;其二,制服食*,调和五味,一勺之多,即可奏效,称为“勺药”。白芍《诗经》称“勺药”、“离草”,《吴普本草》名“其积”,《名医别录》异名“余容”、“犁食”、“白木”,《本草纲目》又名“将离”,别名金芍药。赤芍别名木芍药,《圣济总录》称为“红芍药”。 赤芍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两经;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 在功效方面:白芍与赤芍功效差异显著,白芍功偏补、收,既补肝又泻肝,补者即补肝血,以养肝之体;泻者,柔肝、敛肝、疏肝,以泻肝之用,故长于益阴和营,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兼能安脾;赤芍功偏泻、散,长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兼泻肝火,故《注解伤寒论》云:“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李时珍指出:“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此外白芍还可安胎止漏,清热止痢,通利小便;赤芍还能消痈散结。白芍多用治血虚肝旺或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阴血亏虚所致的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下血;肝失疏泄导致的情绪抑郁、胁肋疼痛、小便不利等;阴血失养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诸证;冲任失调的妊娠胎动不安以及营卫不和、自汗盗汗,痢疾泄泻之证。赤芍主要用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如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目赤肿痛、斑疹以及瘀血阻滞、络道不畅的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痈肿疮*等。因此,临床上益阴和营、养血止血、柔肝健脾、安胎止漏、缓急止痛、清热止痢方剂中,常用白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痈散结方剂中,则常用赤芍。 白芍 关于白芍与赤芍的炮制方法是否有区别,历来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二者炮制方法基本相同,如《炮炙大法》所说:“赤芍药制度并使恶同白芍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历代赤、白芍的入药方式不同,而常用的炮制方法大体相同,皆为炒、酒炙、醋制、麸制等,但白芍的炮制方法更加丰富。白芍需经沸水煮后除去外皮,然后再煮后晒干入药;赤芍中的芍药苷主要存在于外栓皮中,因此不去栓皮,直接洗净晒干入药。 此外,白芍的蜜炙、土炒、炒炭等方法,常与白芍柔肝健脾、养血止血的功效联系起来,提示芍药炮制方法的选择当与其功效发挥方向结合起来,如要发挥赤芍“泻”、“散”的功效特点时,生用即可,不需要炮制;而白芍炒、煨等,才更能发挥其“补”、“收”的特性,具体内容将在后文《炮制方法对芍药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中论述。 二者均可用于内服,既可入汤剂,又可入丸、散等剂;但赤芍消痈散结时常外用。痰湿内盛者不宜用白芍;血虚无瘀,疮痈已溃者慎用赤芍。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另外,[胡兄说病]每周一精彩继续,让我们[周一见!]也欢迎您长按扫描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cd/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