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村集体经济满血复活
本文转自:巴中日报 荒地变果园“包袱”变财富 大坝村集体经济“满血复活”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严波 过去: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余亩产业园成荒地 现在:党支部牵头盘活荒地,今年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达10万元 进入11月,在经历了短暂的农闲之后,巴州区水宁寺镇大坝村的余亩翠李、白芍产业园又将迎来农忙。11月21日,村支部书记胡晋铭正在联系村民和技术人员,准备在月底开始对园区进行除草、施肥、修枝、冬管等。 谁能想到,曾经的低效中药材产业园,在村“两委”和帮扶单位的带领下,一举盘活,正在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今年预计收入达10万元,而明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变为20万元,真正实现了“包袱”变财富。 距离巴城约50公里的大坝村现有户人,其中党员31人,村集体经济一直较为薄弱。谈及这片产业园,胡晋铭感慨万千。年,大坝村招引业主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专合社按每亩元的价格流转亩土地,主要发展油牡丹、皂角、油菜和生态养殖产业,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3年下来,不仅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还拖欠了土地流转费、工钱等50余万元,产业园一度废弃。 眼见土地荒芜,村民急在心里。在水宁寺镇和帮扶单位巴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带领下,大坝村实施“头雁引领”工程,意在通过村党支部主动作为、书记示范带动、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全体村民广泛参与,全面盘活废弃产业园、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年,作为本村优秀农民工党员的胡晋铭担任村支部书记,同是35岁以下的村民胡丹、张倩分别担任支部副书记和常职干部。同时,为提振村民信心,大坝村“两委”出资带领村民代表和党员30余人前往恩阳区、南江县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回来后召开社员大会共同商讨村里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外出参观,大家的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涨。”胡晋铭说。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循着这一思路,大坝村“两委”以盘活废弃产业园土地为突破口,向上级争取产业补助资金,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经营管理。对原合作社地面作物实行以债转股,所有的青脆李树、春枧树苗等被折算成30万元固定资金入股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参与收益分红。新的专合社在青脆李树、春枧树苗间套种白芍,群众自筹修建园区道路米,解决出行、运输问题,村里的产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今年李子一共收获00多斤,平均每斤的价格在5—8元,除开成本,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左右。”胡晋铭说,李子口感很不错,通过电商等平台,远销北京、新疆等地。胡晋铭还告诉记者,明年七八月将首次收获白芍,整个产业园的产值将达到四五十万元,而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20万元,这对大坝村而言,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产业园的发展,也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村民陈祥和常年在园区务工,每天收入70元,今年在家门口就能挣到近万元的工资。“以前都是在外地去挣钱,现在家门口就可以领工资了。”陈祥和说。 ■延伸阅读 监管服务平台“支钱” 通江县支付首笔“线上”农村集体资金 日前,通江县洪口镇古宁寨村率先在全市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成功支付青花椒产业园农民工工资5人元,用于青花椒产业再发展。这是该县成功支付的首笔农村集体资金,意味着在服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业务人员少跑路”。 据了解,该监管平台建立后,将成功建立“村(社区)申请—乡镇(街道)财务审核报账中心初审盖章上传—县(区)财务审核记账中心线上复审—四川农信转账支付—结果及时公开”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大大促进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化、透明化,切实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使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刘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yl/14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方剂配伍逍遥散从两首经方变化而来,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