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故又称番鸭“三周病”。

本病多发生于8~20日龄的雏番鸭,最早发病日龄为7日龄,最迟为30日龄。一般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龄密切相关,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发病、死亡高峰均在10~18日龄,死亡率为20%~55%;成年番鸭不发病;除雏番鸭外,其他品种的雏鸭和成年鸭均未见类似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为多发季节。病鸭可通过排泄物导致病毒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病雏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减食或拒食,排出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怕冷,喜蹲伏,两脚乏力,气喘,张口呼吸。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多呈角弓反张及两脚麻痹。常见胰脏苍白,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头状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整个肠道呈卡他性炎症,充血或出血,以十二指肠及直肠最明显。常见小肠中下段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剖开小肠膨大部,可见质地较软,表面覆盖有一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干酪样物,形成栓子,堵塞肠管。

(1)加强管理。保持种鸭养殖场和孵化场地清洁卫生,定期选用百毒杀(癸甲溴铵溶液)[1:(~)倍稀释]或二氧化氯(速净)(1:倍稀释)等进行消毒;种蛋人孵前用温水清洗去除表面污物。再用0.1%新洁尔灭(苯扎溴铵)液或50%百毒杀稀释液洗涤,消毒晾干后人孵。人孵前孵化室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保持育雏室温度适宜,注意室内换气,防止饲养密度过大,对刚进的雏鸭要及时给予饮水,并适量喂给复合维生素和葡萄糖,以加强其抵抗力。

(2)免疫接种。种番鸭在产蛋前15~20天用弱毒苗进行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在免疫15~天能抵御细小病毒的感染。种番鸭免疫期为4个月左右,免疫4个月后,种番鸭必须再次免疫;无母源抗体的雏番鸭出生后48小时内,皮下注射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免疫后7天内严格隔离饲养,防止强毒感染,保护率达95%左右。在疫区的雏番鸭,可在出壳后2天内皮下注射抗番鸭细小病毒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0.5毫升;对已经感染发病的雏番鸭群,每羽皮下注射0.8~10毫升,保护率可达80%左右。

发病后,隔离病鸭,病死鸭尸体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每天用0.2%过氧乙酸带鸭消毒1次,保持鸭舍清洁卫生、通风透气。治疗宜采取抗体疗法,同时配合抗病毒、抗感染等辅助疗法。如果伴有呼吸道感染,可加入阿米卡星等一起注射。

方法一:板蓝根克、白头翁克、黄连克、黄柏克、栀子克、黄芩克、金银花克、地榆克、穿心莲0克、甘草克(黄连解毒汤加减),每剂两次煎汁35~40千克,浓缩药液至20~25千克,供只3周龄番鸭自由饮用,1剂(重症不能自饮的病鸭用注射器灌服,每只番鸭3~5毫升.7~8小时喂1次)。服药期间适当减少供水量。采用中药治疗的同时,给已感染发病的番鸭注射1次抗番鸭细小病毒血清,每只番鸭0.8毫升,病情严重番鸭每只注射1毫升,连用2次。

方法二:金银花20克、陈皮20克、栀子20克、白芍20克、柴胡15克、川芎10克、枳实10克、延胡索10克、川贝母10克、生甘草10克(加味四逆散),以上为羽10~20日龄雏鸭1日剂量,一般用药2~4剂。

处方3:板蓝根50克、金银花50克、大青叶40克、栀子40克甘草30克、黄连30克、黄芩40克、黄柏40克马齿苋60克、地榆40克、连翘40克、绿豆克(羽雏番鸭3天用药总量)。加水2千克,煎煮2次。预防:用原药汁加水2千克饮水,如治疗用

原药汁每只灌服5毫升,每天2次,连服3天。

方法三:中农高盛-激活免疫中和毒素、兑水拌服,快速治疗。

主要原料组成:嗜酸乳杆菌、胸腺肽、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

感官:粉状,色泽一致,无变质、结块及异味、异嗅。

使用方法:每瓶兑水kg使用。

功能:用于各种难以控制的病毒病和细菌病的配合治疗。

使用时机:育雏期、弱苗期、疾病高发期、疾病期、天气突变、疾病恢复期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yl/1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