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岭里好风光看省级贫困村如何变身省
白癜风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m.39.net/disease/a_9194212.html 近年来,樟树岭村立足实际,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刷新产业模式,大力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如今,这个小山村露出崭新面貌—— 村道曲径通幽,花草灌木簇拥,蓝天碧水映衬,庭院生机盎然……这一切,无不在诉说着樟树岭村村民走向致富、幸福的喜悦。 村民在樟嘉裕民生态农业合作社里劳作。 盘活沉睡资源 让“贫土”变“富矿” “以前村子就是一个空壳,一片荒芜,现在真是大变样。”细数樟树岭村这几年的发展,村民陈新发感慨道。 樟树岭村位于碧石渡镇东南部,全村8个自然湾,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86人。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无论新房旧屋,大多“十室九空”。 年,在外经商的陈军回到村里,并在村党员大会上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既然村民把我选上来了,我就得干点事,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时年35岁的陈军干劲十足。 乡村怎么振兴?村民怎样才能摘掉“穷帽”?为探索发展途径,带动百姓致富,村“两委”召开若干次村民代表大会。 “地闲着也是闲着,村里可以集中起来,带动大伙一起致富!” “对对,不能让土地就这么荒着,土地流转了,村里有项目,我们有租金。” 在陈军的牵头下,村里开始流转荒地,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装扮”,继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年,樟树岭村集中连片推进田、水、路、村综合整治。衰败的村湾迸发出“第二春”,全村亩土地被整体打包流转,引进樟嘉裕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华农的技术力量,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一体的模式,大力发展甜橙、蓝莓桃子等生态林果产业。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走现代化农业的路子,实实在在为农民增收。”陈军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樟树 岭村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搞生态种养殖,念‘绿色经’。”陈军琢磨带着乡亲们朝这个方向闯一闯。 不久后,村里又引进上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第一期种植中药材面积余亩,形成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争当开路先锋。 一片片荒地变成一个个产业基地。如今,这个散发着自然之美的小山村,在村民眼中满眼都是“金山银水”。 年,借助创建省级“宜居村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政策东风,该村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土路变成柏油路,路边栽下整齐的银杏树、红叶石楠,村里安装路灯,村里巷道改造成“徽派”风貌,村民住宅 外墙统一粉刷,淤塞发臭的沟渠得到疏通,散落的石头被砌成景观墙……村容村貌焕 然一新。 “这些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这两年,村民陈爹爹一直跟着村里的施工队干活,“我们现在的幸福日子也是这么一点点干起来的,我在家也是闲着,搭把手的事,还能打发时间。”不少村民像陈爹爹一样,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村民陈庆的屋前月季绽放,桃子树上挂 满桃子。他高兴地领着记者参观房前屋后,“现在,大伙房屋改造一新,周围全部种上观 赏树、果树,有几十种。” 对面农家地边,村民们也种上了向日葵、石楠,田野阡陌间又多一抹清新。 如今,走在樟树岭村村道上,农家小院与潺湲绿水相得益彰,房前屋后通过整治成为各具特色的小景点。 “有识之士”涌现让乡亲干劲燃起来 产业发展是第一要务。要确保村民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年,樟树岭村大力引进有识之士回乡创业,以产业盘活经济,带富乡邻。 樟嘉裕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里,甜橙根深叶茂,长势喜人。在园区一处,七八个村民正有说有笑地忙活。54岁的皮红梅一边麻利地修剪匍匐在藤架上的枝条,一边笑眯眯地说:“这红美橙水分足,肯定格外地甜。” 皮红梅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伴患有精神障碍。为了改善家里状况,皮红梅每天清晨五点多钟就起床,料理好老伴后,就到基地翻土、除草、修剪、浇水等。在这里,她每月有0余元的收入,加上家里种的3亩地,一家人的生活基本够了。 像皮红梅这样不等不靠的贫困村民,在樟树岭村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有了谋生的手段,得益于村里的产业发展。 樟树岭村自然条件优越,水稻、水果、中药材种植与水产养殖是主导产业。 6月19日,上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72岁的陈子玉正一锄一锄地刨着土。不远处,还有几位农户蹲着在割藤叶。 “去年种植了金银花、牡丹皮、白芍、天冬等近7个品种。”基地负责人董国平笑眯眯地说,这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 “满目皆翠绿,十里闻药香。”董国平诗意地勾勒出中药材基地的蓝图。可他心里的“小算盘”远不止于此。 “一边是土地闲着,一边是贫困户没有收入。这药材我先种着,等赚钱了,村民们看到实打实的效益,再带着大伙一起种,用苦药材换来老百姓的甜日子。” 贫困户陈少平,在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他顺利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主要的活儿是锄锄地、割割藤叶,每天可以拿到80元工钱。 放眼望去,白芍地里还有十几个村民正在除草、松土。他们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盼望能够彻底拔掉穷根,换来甜蜜的生活。 现在,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陈军介绍,忙季,中药材基地就可解决20余人就业,吸纳周边10余名贫困户,很大程度提高了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贫困护刘开枝除了在基地打工每天有80元的工钱,家里被流转的闲置土地还可以分到租金,“我们的日子现在越过越好!” 樟树岭村利用资源优势,先后引进了樟嘉裕民生态农业园、上善中药材种植、蝶梦园苗圃种植等特色农业项目,帮助贫困户成为既拿租金、又领薪金还可分股金的“三金”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带动率%。 去年,樟树岭村已建成以种植为主、季节特色旅游为辅的产业布局,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万元,年有望突破18万元。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樟树岭村,年已实现整村脱贫、贫困户全部摘帽。如今的樟树岭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是省级宜居村庄。 “带动大家脱贫致富,实实在在看得见。”樟嘉裕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国华说,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披上了绿装,这是樟树岭村发展的底色,是支撑,是未来。 传承村落文化 唤醒乡愁记忆 蝶梦园苗圃种植基地里鲜花绽放。 老井、古树、庭院是乡村最动情的历史记忆。 樟树岭村以樟树多而得名。村里,两棵有着年及年树龄的古樟树,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农闲时分,村民们习惯坐在树下纳凉、聊家常,可话题里一直没离开树。 “它一直挺立在村口,经历了数百年风吹雨打,依然生机勃勃,树冠呈伞状,覆盖了半亩方塘。”村民陈云鹤说,这棵古樟树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 这棵年树龄的古樟树,树高约20米,树径约2米,冠幅东西16米、南北20米,它的主干向一侧自然倾斜,枝干舒展,甚至延伸至旁边一条小河上,宛如蛟龙探水,大气美观。 这两棵古樟树是村里的“宝贝”。陈军说,古树经历百年沧桑变迁,成活至今实属不易。村里有很多关于古树的传说,老人们都说古树有灵性。每年夏天,这里就成了全村纳凉的好地方。孩子们围着树干做游戏,大人们在树下聊天、下棋、跳广场舞。很多在外务工或求学的村民,回村后,总要来树下坐坐,看看这位“老朋友”。 在村民们的爱护下,多年来,古樟树一直生长良好。年,这两棵古树被林业部门挂牌保护。两棵古树,一棵曲折盘旋,一棵笔直参天,互相映衬,成为村中一景,为宁静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灵秀,常有摄影爱好者专程前来一睹风采。 “古老的樟树与幽静的村庄、袅袅的炊烟、金黄的稻田、清澈的小溪、农民的劳作一起,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田园画卷。这棵古樟树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留给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我希望这样的回忆能够在子孙后代中延续。”陈军说。 为最大限度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陈家大屋湾祠堂将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目前,我们正在收集散落在村落四处的古建筑构建、石碑等,陈列于站点内,并整理村落历史、典故,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樟树岭村文化委员会会长陈松钱说。 同时,樟树岭村通过对“根”文化的发掘来推动乡风文明,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在村湾文化活动中心门前,有两块宣传栏是陈氏姓氏文化展示牌,主要包含“义门陈”由来、名人题诗题联、历代宰相名录、历代状元名录、历史名人故事等,展示了陈氏姓氏文化的深厚底蕴,用村落文化凝神聚气,提振精神。 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将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一个平台和抓手。 青清山水,净静水庄。美丽的樟树岭,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让守望乡土成为一种希冀。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yl/14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脱贫攻坚群英谱第26期华声在线
- 下一篇文章: 小药材长成大产业济南中药材转型跑出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