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郁滋补截疟
白癜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6055703496631&wfr=spider&for=pc (一)舒郁退热法 郁证发热,在原因以七情为主,在内脏以肝胆两经为多。 症状:午后低热,或忽寒忽热,或心情不舒畅即觉浑身烘热,伴见急躁、恼怒、头胀、耳鸣、睡眠多梦易醒,妇女月经失调等症。 治宜舒畅肝气而散热邪,用化肝煎。 因肝病而影响脾胃,兼有纳呆、嗳恶、大便不调等症状者,可用丹栀逍遥散。 郁证发热大多病史较长,体力较弱,尤其发热起伏不定,能使气血暗枯,肌肉消瘦,妇女月经闭阻,形似虚劳,而且亦能成为虚劳。此时不宜苦寒泻火,亦不宜滋腻峻补,当用微苦泄热、微辛理气,凉润以滋燥,宣通以散郁。 叶天士医案里曾说:“五志过极皆火,但非六气外来,芩、连之属不能制伏,固当柔缓以濡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以阴柔,亦和法也。”他常用生地、天冬、白芍、阿胶、女贞子、丹皮、郁金、薄荷梗、钩藤、夏枯草、橘红之类。 (二)截疟退热法 疟疾的发热比较容易诊断,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和三日一发,均有规律。发作时先有寒战,然后壮热,伴见头痛,口渴, 汗出热清,症状亦为明显。一般用常山饮和七宝饮,疗效很好。但必须分辨,前人关于发热有一定时间而热型和症状不一致的,均包括在疟疾之内,如先热后寒、寒多热少和但热不寒称为风疟、寒疟和瘅疟,以及区别六经疟为太阳疟、阳明疟等。这些大多属于类疟,不是正疟。 故一般截疟用常山、草果、槟榔等药,类疟多按证治疗,有用桂枝汤、白虎汤加味的。我以为治疗疟疾以达邪为主,同时亦应注意正气的强弱及不同的兼证。 比如以常山饮、七宝饮为主方,正气虚弱者可以加*参、当归,寒重汗少表实者可以加羌活、防风。 另一方面,疟疾的反复发作,有似寒热往来,故一般亦在和解的原则上用小柴胡汤加减,如清脾饮、柴朴汤和桂枝*芩汤,均用了柴胡、*芩、半夏、甘草等小柴胡汤的药物。但是也要认清主病是疟疾,据小柴胡汤适当地加减,不能认为小柴胡汤就是截疟的主方。 疟者虐也,最易损伤气血,特别表现在面色萎*,四肢软弱,也有寒热停止,劳动后即复发。一般对因劳复发的称为“劳疟”,多由病久致虚,不可再用达邪,宜*参、当归、首乌、鳖甲、煨姜、红枣等,仿何人饮法补养气血。这里说明了治疗疟疾有主法,有主方,有主药,临床上仍须辨证施治。 (三)滋补退热法 用补法退热,上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单从内伤虚证发热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即阴虚、阳虚和血虚。 1、阴虚发热:多在下午,自觉热自肌骨之间蒸热而出,五心烦灼,盗汗,形体消瘦,脉象沉细而数,常用方如清骨散。这种发热,主要由于肝肾阴虚,因而肝胆之火偏旺,故清骨散用鳖甲滋阴,地骨皮、知母、*连除阴,柴胡、青嵩清肝而散火于表,成为退阴虚发热的一般法则。 此外,如常用于肺劳发热的秦艽扶赢汤,风劳发热的秦艽鳖甲汤,基本上不离这范围。 2、阳虚发热多在子午之分,即下半夜和上午为常见,伴有形寒恶风,神疲懒言,饮食少味,脉大无力等证。治宜甘温退热,用补中益气汤。凡阳虚恶风最怕门窗隙风,怕冷得暖便减,不像外感的厚衣拥炉仍然凛寒。如果误予发散,则汗出不止;误予清凉,则呃逆频作;或误予滋阴,则神疲昏愦,大便溏泄。我的体会,阳虚证与气虚有密切关系,单纯的阳虚和气虚又不可能引起发热,因阳虚引起的发热大多血分亦虚,相对地,阴虚发热亦能促使阳气虚弱。所以虚证发热虽可分阴虚和阳虚,但不能 地偏执一个方面治疗。 血虚发热和阴虚发热相似,亦以下午为多,其特征为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轻者但觉头面烘热,手足心烦热出汗,体力疲乏异常。治宜调养肝经为主,结合心脾两经,严重的亦当滋肾,用补肝汤加地骨皮,左归丸、归芍地*汤等均可加减引用。 虚证之用退热法,应以发热为主证,辨清不同的原因,分别标本施治,并不是单纯地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血虚补血。为了进一步说明临床上具体应用,我认为《医醇剩义》上有几个自制方,可作参考。 和中养胃汤:治饥饱劳役,正气受伤,阳陷入阴,发热神疲,饮食减少,用*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料豆、柴胡、薄荷、陈皮、砂仁、薏苡仁、姜、枣。 雪乳汤:血虚脏腑皆燥,火亦随生,毛发衰脱,肌肤枯槁,身热咽干,用生熟地、天麦冬、玉竹、五味子、当归、白芍、山药、人乳、藕汁。 益气补肺汤,治肺气大虚,身热气短,口燥咽干,咳嗽吐血,用阿胶、五味子、地骨皮、天麦冬、人参、百合、贝母、茯苓、薏米。 加味扶桑饮:治肝劳阳气怫逆,阴气亏损,身热胁痛,头眩耳鸣,筋节弛纵,用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木瓜、枣仁、牡蛎、茯苓、陈皮、甘草、狗脊、续断、桑枝。 行健汤:治饮食不调,行役劳倦,四肢倦怠,食少身热,用*芪、人参、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青蒿、陈皮、砂仁、料豆、木香、姜、枣。 来苏汤:治肾阴久亏,水竭于下,火炎于上,身热腰疼,咽干口燥,咳嗽吐血,用天麦冬、生熟地、南北沙参、赤白芍、沙苑子、杏仁、贝母、磁石、杜仲、茜草、牛膝、莲子。 这些方剂,分别病因病机,依据成方加减,标本兼顾,对处方用药有一定帮助。 本文选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秦伯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yl/11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临证中60对功效相近的中药之差异
- 下一篇文章: 参赛攻略亳州国际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