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在还有必要学中药材鉴定吗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一、背景按惯例,先界定探讨的人群范围。本文所针对的人群是指普通的中医,专职的药师或业余癖好者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中药材的鉴定,对于专职的鉴定药师来讲,再过一千年,也还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在用计算机打字的时代,像写毛笔字,只要不是书法家或爱好者,基本上是不需要再去学习毛笔了,即使是圆珠笔等书写,也不是必须的了。非要抬杠说文化底蕴什么的,就扯远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至于癖好者,既然是特别爱好这方面,钻研是必须的。就像现在各种现代印刷术已经非常发达,又快又好。但确实还有人在搞活字印刷,作为一种艺术或业余消遣。不管是专职还是癖好,只是小众,不会影响大趋势。中药材的鉴定也将成为专职和癖好者的专属,对于普通的中医师甚至药师,都将不再是一门必备的技能。就像中药材的野外收采甚至是种植,在古代,如果医生会这个,肯定是会加分的,现在呢?还加分?时至今日,很多人还会觉得遇秋这个观点非常荒谬,觉得中药颗粒的应用遥遥无期,根本不可能代替传统的中药饮片。换个同类的领域,请问西药师需要去鉴定西药的真伪或品质吗?可能有人就会说,西药是批量生产的,只要严控厂家就可以保证药是真的。那么,如果中药也是厂家生产的,严控厂家,不也同样能确定药材是真的了吗?事实上,中医中药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很多流程已经标准化和集中化了。标准化主要体现在监控和生产流程,集中化主要体现在厂商数量不多。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解决了中药材从种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监控。虽然目前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但这种管理的严格程度,不是古代的管理所能达到的。这种监管之下,只要购买的渠道是正规的,可以保证大多数药材的真的。而目前经营中药饮片的大公司,其体量也不是古代的医药店可比的。不管是销量还是销售范围,古代都是没办法比的。公司大了,流程及品控就会管理规范、严格,就有质量保证。二、时势个人在时势面前,是非常渺小的。尽管有很多人反对中药颗粒化,但是目前的形势来讲,反对也是无效的。虽然法律和政策不一定能符合所有人的意愿,但是也代表了这个时代有话语权的人的意愿。是否无话语权的人就一定比有话语权的人更有远见或有更正解的见解呢?这个也未必。所以无话语权的人,除了遵从规则之外,别无他路,抱怨或抵抗解决不了问题。目前的中医药行业,是属于国家鼓励、扶持发展的行业。从中医药法的颁布到和各种利好中医的法规的实施,无一不表明中医将要复兴。中医要复兴,中药颗粒的应用很显然会成为一个重点:《“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明确规定:系统研究种中药材配方颗粒提取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进行配方颗粒生产在线质控研究,形成全国统一的生产工艺及检验标准;开展20种经方水煎煮、配方颗粒组方、整方颗粒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验证中药配方颗粒组方与传统“共煎”汤剂的疗效一致性;开展30~50个临床常用经典名方标准颗粒制备与标准研究,建立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的生产过程和参数控制体系,形成稳定的市场供应能力。另外,在《中国制造》和《“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政策指引下,也有利于我国药企布局大健康产业,致力打造更多的中药品牌,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而中医的复兴,将会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实情:就目前中药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要。我们先来看个数据: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1.8亿人次,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2亿人次。中医只占到全国诊疗人次的八分之一。不要说中医诊疗人数提高至占全国诊疗人次的一半,就是占四分之一,中药的用量翻一番,就目前的中药产量,也会非常吃紧。中药不像西药,不够用可以加班加点生产出来,中药大多数是自然生长的,一块地的产量,短时间内是无法大量提高的。所以中医如果要发展,必须要解决中药的数量。解决中药的数量问题,一是可以去外国同样经度的地方种种,二是改善中药的利用率。第一点可能比较难做到,我们想去种,外国不一定会给你种。第二点就比较容易了,而且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同样的困窘,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存在的,并且已经有了解决方法。我们学伤寒论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现象,中药煎服,基本上都是不复煎的,而且散剂特别少。估计是当时人少药多,供应充足。但是到了宋代,散剂却非常盛行。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皇帝特别喜欢医术,像我们现在学的伤寒论、千金要方等不少经典,都是宋代医书局校正印刷后流传下来的。宋太宗时代编纂了《太平圣惠方》,到了宋徽宗,更是奇葩,自学中医不算,还亲自写医书——《圣济总录》有一大部分就是他写的。就在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中医书的时候,他和他写的医书都被金兵掳走了,这是中医史上比较有趣的一段历史。国家领导人喜欢中医,自然是大力推广中医。同时,国家也比较繁荣昌盛,人口增多。一推广,中药不够用了。怎么办呢?宋代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大多数方剂改为散剂。散剂的好处,就是用量小,服用方便,能把药渣也给吃下去,一点也不浪费。所以现在看宋代的医书,散剂特别多。而现在的中药颗粒,由厂家集中煎煮,提纯,有效成分流失更少,服用的时候,用量控制更加精准。这对于中药材的使用率来讲,翻一倍可能都不止。至于这样集中煎煮,对药效的影响,有很多相关文章,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对于病人来说,不用煎药了,喝中药就像喝咖啡或奶茶一样了,从冲泡到服用,只需要几分钟。而且携带方便。这么好的东西,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兴一利必生一弊,对于使用者来说,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为了让更多人服用中药,牺牲一点效果,也算是弊大于利,不必纠结。三、趋势可能有些人还在想,中药颗粒没那快全面铺开使用。事实上,现在的中药颗粒产业,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国家政策的发布。我们先来看下国家对中药颗粒是什么态度。年7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实行批准文号管理。此后3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广东一方制药厂、江苏江阴天江制药厂、广东三九药业、四川新绿色药业、北京康仁堂药业和培力(南宁)药业等六家企业成为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后,浙江、江西、黑龙江、河南、安徽、广东、湖北等省先后出台文件,批准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表示要“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强化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制定与质量管理。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规范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与标准研究。中药颗粒相关的国家政策,已经制定得差不多了。沉淀两三年,可能就发布实施。一旦实施,整个行业马上会有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起步至今,中药颗粒的制作技术,越来越成熟,开始具备大规模使用的条件。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中药颗粒只会往前发展,不会中止。只要发布行业标准,中药颗粒产业马上就会迎来一个繁荣时代。这个也可以从中药颗粒的销售额体现出来:-年,中药配方颗粒全国销售额由2.28亿元上升到.25亿元,CAGR为48.42%,远高于同期中药饮片26.7%的复合增速。其中,年全国中药配方颗粒年试制产量超过1万吨,且出口到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产业化优势。年中药配方颗粒销售额约为.25亿元,同比增长46.3%。据测算年的行业市场规模在亿元左右,-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9%。行业整体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生产中药颗粒的公司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来看几家中药巨头在做什么就知道了。神威药业完成了个中药品种的研究,建立了涵盖多个常用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质控体系以及质量标准,首次提出了“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汤剂”的概念及其调制方法。康美药业计划投资6.5亿元,在广东省普宁市建设中药配方颗粒项目,预计将开发生产甘草、茯苓、当归、白芍等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品种约种,年产量约24亿包。佐力药业拟投入1.1亿加快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项目建设,计划完成个以上颗粒剂品种研发与生产。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由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与日本国TSUMURACO.(株式会社津村)共同投资设立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人民币,开展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业务。年9月26日,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复,同意公司按标准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省内试点研究。香雪制药收到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同意公司按标准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省内试点研究的批复。大公司们都在厉兵秣马,全力建设中药颗粒生产线,说明国家已经准备全面放开中药颗粒的生产和使用了。万事俱备,只等国家一声令下,整个行业就起飞了。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你还觉得中药颗粒全面使用不现实吗?还觉得中药颗粒是很遥远的事情吗?四、结论在这种形势下,中材的品质真伪鉴别,就不再重要了,甚至不再需要了。如果这时候还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就会浪费时间精力。遇秋以为,临床的中医学中药,应着重学习中药的功效以及配伍,才会有出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tp/14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脑萎缩神经衰弱失眠健忘一剂名方,益气
- 下一篇文章: 药方血府逐瘀汤,古代能治怪病奇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