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重,怪病生一个方子请收好,清掉一身
说起“湿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湿气不仅会让人感到身体沉重,发胖,还会让人觉得懒散没有动力。 有的人因为湿气聚集在口腔、腋下、脚丫,身上还会带有异味,眼睛、肚子、小腿也可能会因为水湿的聚集而出现水肿、脂肪堆积。 如果在炎热的夏季结合热邪,或者寒冷的冬季结合寒邪,变成寒湿、湿热,对身体的危害就会更大。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个脾、肺、肾同调祛湿的方子,对祛除痰湿特别有效:理痰汤。 组方:清半夏9g、茯苓6g、陈皮6g、炒黑芝麻9g、炒柏子仁6g、生白芍6g、生芡实30g。 本方主要是用来治疗痰湿过多的,如果出现咳嗽痰多,胸闷短气,兼下半身酸软乏力,微微活动即喘,或者心慌、睡眠不安,或者胃脘部胀满、不舒服、呃逆的症状,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在中医的理论中,脾是生成痰湿的源头,痰湿是从脾中产生的,由脾炼化而成。肺是储存痰湿的器官,从脾中生成的痰湿向上面传输,就储存在肺中。 而肾也与痰湿的生成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 如果把脾比作化生营养的机器,肾精就好比脾脏原装的电池,给脾脏能量去转化营养,如果肾精不足,脾的能力就会减弱,生成痰湿之后不能及时将其运输到肺中,时间久了痰湿就会在脾中越积越多。 不仅如此,肾主封藏,当肾精不足的时候,肾也会“藏不住”,就是说本来肾精就少了,更糟糕的是它还会往外漏,而且越漏越多,那么肾漏出来的会流到哪里呢? 流到膀胱去了,很快,膀胱就会被填满,从一种空虚的状态变的饱满充实。 原本膀胱就像脾脏的污物管,可以将脾脏中的痰湿引流到膀胱中,然后随着小便一起排出去,现在膀胱自己已经是满的,没法再处理脾脏的痰湿,脾胃中的痰湿上不能储存在肺,下不能排出到膀胱,就会变成恶性循环,导致体内湿气更盛。 因此本方中用了大量的芡实补肾填精,不光能补肾精,还能补漏洞。这样一来,原有的精气不会再往外漏,补进去的精气也能收的住。 既然是祛除痰湿的,自然不能少了祛痰的药,方中的半夏就是作为化痰降逆的君药。 痰湿就像大地上一滩一滩的浑浊物,半夏将痰湿化成积水让它容易流动,但痰湿并不能自己从身体里排出,光靠半夏自己推动的功力也不够,因此方中用了陈皮。 陈皮在这里主要是取其理气化痰的作用,化痰的工作由半夏来做,陈皮则是辅佐半夏降逆的功效,与半夏一起推动身体里的痰湿往下走,走到下方就能与大小便一起排出体外了。 而半夏药性偏温偏燥,容易上火,因此方中加入黑芝麻、柏子仁,仁类药含有很多油脂,具有一定的滋润之性,可以牵制半夏的温燥。 同时仁类药也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当痰湿排到下焦后,就能助力痰湿通过大便排出。黑芝麻和柏子仁还有补肾的作用,可以与芡实一起补养肾中精气。 但是因为芡实、黑芝麻、柏子仁都是甘润滋养的药,在中医的理论中脾属土,就像大地一样,滋补的药就像在大地上使用肥料,肥料堆积只会让水分更加难以流动,而陈皮理气降逆的作用正好可以与这一点隐患相互抵消,达到扶正不留邪的效果。 白芍、茯苓则有利尿的效果,可以将膀胱排空,便于处理被排下来的痰湿,让导下来的痰湿兵分两路,一路从大便走掉,一路从小便走掉。 痰湿盛的人,除了吃药以外,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减轻和调理: ▋勤运动 湿气重的人可以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排出湿气。 ▋泡脚 如果有大便黏腻、口气重等症状,通过泡脚的方式可以很好的祛除痰湿,在泡脚的时候可以加入生姜和花椒粒,因为生姜和花椒粒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达到祛湿的效果。 ▋饮食 痰湿难化之人,饮食应减少肥甘、厚腻、生冷之品,才可杜绝生痰之源,为化痰之根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gx/13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乌鸡白凤丸的5种新功效,男人其实也该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