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通,手脚麻,关节痛,就是在提醒这
前段时间去敬老院做志愿活动,陪老人们聊天的时候,一位老太太抱怨手脚总是发麻,关节不利索,尤其是夜间风凉的时候症状更加严重。 我看她身体虚胖且肌肉松弛,腹部虚软,下肢还有些浮肿,便知道她水湿排泄不畅,身体比较“虚”,气血不足。 再一问,她有十几年糖尿病史,除了手脚发麻,还很容易出汗。我一下子想到《金匮要略》里治疗血痹的经典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这个方子在古代,主要是治疗官宦富贵人家,即“尊荣之人”。 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像贫苦老百姓一样干体力活,于是运动量减少,筋骨软软弱弱,浑身都是虚肉。 放眼现代,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出行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吃饭点外卖随叫随到,生怕自己累着一点的大有人在,我们不知不觉也成了“养尊处优”的人。殊不知,正是这样看似“享福”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成为“血痹”的高发人群。 组成: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用法:将上面这些药材浸泡半小时后,用水煮开后转文火,煮取汤液后,分3次温服。 这个方子虽然只有五味药,但是配伍巧妙,补气血的同时又温通经脉,适应症特别广。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肢体麻木不仁、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为主证的疾病,比如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颈椎病、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 2.以关节疼痛、无力、僵硬,阵挛、运动障碍及肌肉萎缩为特征的疾病,比如肩周炎、骨质增生症、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腰间盘突出、面肌震颤和面肌痉挛、低钙抽搐、低钾性周期麻痹等; 3.以肢体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比如肥胖症、高脂血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从中医辨证论治来看,上面眼花缭乱的病症归结起来,都是因为身体本来虚弱,气血不足,皮肤腠理疏松,所以体内津液容易流出,外界邪气也容易侵犯人体。 汗出当风,受了寒邪,血就容易凝固,流速变慢,甚至形成小血栓。血流慢对哪儿影响最大呢? 当然是毛细血管这种管道微小的地方。 因为管道本来就比较细小,比较容易堵塞,血流慢下来之后,一方面小血栓容易沉积直接堵住血管,导致气血不通; 另一方面血流慢导致身体不能及时获得足够多的营养物质,久而久之身体肌肤失养,逐渐松弛柔软,失去力量。 气血供应不足,血流不畅,身体感觉就会迟钝,容易发麻,关节不灵活,这跟我们平时蹲久了压迫腿部的血管,血流不畅导致腿麻是一个道理。 毋庸置疑,这个方子的主角就是黄芪。 但其实,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在原方桂枝汤的基础上去掉了炙甘草,加上黄芪而成。桂枝汤本来是主治营卫不和的解表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感冒、低热等。 甘草的主要作用是调和诸药,但是要舒筋活络,光是调和营卫哪够啊,还得是黄芪补气升阳,借肾阳的力量将阳气沿着手少阳三焦经向上引,把身体大框架的阳气补充实。正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黄芪通过补气又能促进血液生成。 如此一来,皮肤腠理的气血补足了,通利血脉的物质基础就有了保障。 经络不通,这个时候桂枝就排上大用场了。 桂枝本身就是嫩枝入药,嫩枝嘛,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力,又药性辛甘温,有解肌之功,辛味可以散风寒,甘味可以调和气血,温热的效力有利于祛除寒邪,加快血液流动。 血流通了,经络也就顺畅多了。所以有人说:“桂枝温助一身之阳气,流畅一身之血脉。” 最后一味药是白芍。 白芍味酸入肝经,敛肝阴补肝血,有养血调经的功效。白芍和桂枝同用,调营卫和表里的功效大大增加,共为辅药。不同的是,白芍有一定的止痛功效,对于关节疼痛有直接疗效。 有医家评价说,这个方子最大的特点是: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伤正,邪正兼顾。黄芪补卫气,桂枝温经脉,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留邪,桂枝的黄芪益气振奋卫阳。 生姜辛温,散寒力强,助桂枝之力;白芍助桂枝调和营卫,调经止痛;大枣助黄芪、白芍养血益气,又能和生姜配伍,散邪而不伤正。由此可见,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是多么精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shaoa.com/bscd/16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气血难补是因为方法不对只此一个方,补气
- 下一篇文章: 气滞肝郁闷闷不乐怒形于色大动肝火,吃